2025年7月7日至8月2日,南京农业大学食品科技学院“食育童行,筑梦向未来”实践团在学院专职团干部杨川宇、赵美婷老师指导下,于南京市浦口区星兴社区和盐城市盐都区龙岗镇开展公益暑托班志愿服务。
盛夏七月,南京农业大学食品科技学院“食育童行,筑梦向未来”社会实践团的30余名师生,分别前往南京市浦口区星兴社区和盐城市盐都区龙岗镇,为100余名6至14岁儿童提供了为期一个月的公益暑托班志愿服务。实践团成员立足食品专业特色,精心设计课程,用知识与关爱,为孩子们描绘出一幅充满科学趣味与健康启迪的夏日多彩画卷。
▲图为“食育童行,筑梦向未来”实践团成员在为孩子们授课,李珂昡供图
从实验室到社区课堂:专业设计让课程“活”起来
依托学院国家级一流学科优势,这支专业团队将“食育”理念系统融入社区服务。实践团指导教师杨川宇介绍,“课程绝非零散的‘碎片拼盘’,而像是一幅精心设计的‘七巧板’,各模块看似独立却又能巧妙衔接,共同构成孩子们的探索体验。”为了打造课程包,学院提前两个月组建起一支由6名专业教授领衔、44名本科生参与的备课团队,历经多轮集体备课和试讲打磨,最终确定了“食安科普”、“科学实践”、“爱心伴学”三大核心课程模块。
从课业辅导到心灵陪伴:爱与知识双线赋能
在星兴社区党群服务中心的教室里,孩子们手持紫外线手电化身“安全小侦探”,面包霉变处幽幽泛起的绿光引发阵阵惊呼。9岁的周启航课后拉着妈妈郑重地说道,“我以后一定看好保质期,不吃‘绿点点’面包!”一次次动手实践中,“食品安全,科学护航”的理念悄然扎根在孩子们心中。
300公里外的盐都区龙岗镇教室,实践团成员吴茗奕刚细致批改完数学作业,便摇身一变为“手工达人”,带领孩子们折叠“会跳的青蛙”,欢声笑语驱散了学习的疲惫。紧接着,成员刘稼豪搬来形态各异的农作物种子与幼苗,开启“植物的奥秘”小课堂。“为什么小种子能长成大南瓜?”“幼苗几天能开花?”孩子们围着讲台,好奇的提问此起彼伏。刘稼豪耐心解答,还介绍了常见农作物的生长周期和实用的种植小技巧。孩子们亲手将种子埋进土壤,专注的眼神中,闪烁着对自然规律的初探与对生长的期待。
▲图为“食育童行,筑梦向未来”实践团成员与暑托班儿童共同进行种子种植,卢佳慧供图
31天的双向成长:青年力量扎根基层解民忧
每日6小时的倾心陪伴,31天的持续守护,换来的是孩子们看得见的成长。他们从最初的羞涩怯问,变得勇于主动探究;从对食品标签视若无睹,到争做家庭的“安全监督员”。家长王女士感慨:“往年暑假把孩子锁在家里的揪心,如今变成了放心的踏实!”盐都区龙岗镇工作人员高度评价:“大学生社会实践团队带来的远不止暑托班志愿服务,更为孩子们打开了一扇开阔视野的窗。”
▲图为“食育童行,筑梦向未来”实践团成员在为孩子们进行作业辅导,戎世娴供图
这场跨越两地的社会实践,是南农学子将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的生动诠释。他们发挥专业所长,聚焦社区家庭暑期看护的现实需求,以知识与关爱为纽带,在高校与社区间架起桥梁,传递着“三下乡”的持久温度。未来,实践团将持续打造惠及更广、内容更优的社区课堂,以科学启蒙点亮童心,以食安科普守护成长,积极融入健康中国建设大局。
(通讯员 赵美婷 卢佳慧 陈怡馨)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陈怡馨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