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珠海科技学院“乡情墨韵”突击队走进斗门区下洲村,他们以“服务乡村,促进发展”为宗旨,聚焦当地文旅融合转型中的“寻路难”问题,发挥设计专长,为当地量身打造了一套兼具实用功能与文化内涵的特色指示牌系统,助力乡村振兴。
缘起:为何为古村“指路”
下洲村正从传统农业向文旅融合转型,“一席·半山渡民宿”与“斗门印象小镇”是其核心名片。然而,游客常因找不到停车场、特色店铺而困扰,村民日常出行也感不便。面对这一痛点,“乡情墨韵队”精准立项:在关键路口墙面设置特色路牌,让寻路不再难。
图为队员观察印象小镇地图
步履:丈量乡土,倾听声音
行动伊始,队员们顶着烈日,深入村落展开深度调研。在民宿区,他们细致勘察现有指示牌的设置、状态及协调度,并采访工作人员。“客房分散,急需美观耐用的路牌指引游客。”工作人员的建议被队员们认真记录。在村党群服务中心,村委详细介绍了本村发展规划与面临的挑战,明确指出:“寻路难题直接影响游客体验,需围绕全村打造游客指引体系,让游客在村内出行更加便捷,也让村民日常出行获得更多便利。”
图为队员采访民宿工作人员
成果:纸上蓝图,心中愿景
带着初稿,团队走进党群服务中心进行汇报。队员们清晰阐述设计理念,村委俯身细看图稿,对每一处细节提出宝贵意见,建议融入荔枝、甘蔗等本土特色元素以及小镇IP形象。团队虚心接纳,结合实地再勘察,于夕阳中进一步完善方案。在村委会议室举行的最终方案汇报上,团队的设计成果赢得了高度认可。村委表示:“大学生的创新视角和专业方案极具价值,高度契合下洲村文旅融合发展需求。我们将积极推动后续沟通,力争让这些设计转化为现实,落地生根。”
图为团队成员听取村委意见
珠海科技学院“乡情墨韵”突击队用手中的画笔,为下洲村绘就了一首无声的“指路诗”。这不仅是暑期社会实践的圆满答卷,更是青年学子用专业知识服务乡村、助力文化传承与乡村振兴的生动实践。当设计根植乡土,路牌便不仅是导向标识,更成为讲述小镇故事、连接城乡情感的桥梁。(通讯员:吴佳敏)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吴佳敏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