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鲁东大学人文学院“春风度玉关”志愿服务团跨越4730公里抵达新疆喀什疏勒县,开展为期14天的“志愿有我·让爱飞跃万水千山”鲁喀专项志愿支教活动。这支由汉语言文学、历史学、汉语言专业师生组成的团队,通过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推广与中华文化浸润,为当地青少年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注入青春力量。图为团队成员赴疏勒县城关社区的合照针对喀什青少年普通话发音难点,汉语言专业志愿者设计“拼音闯关”游戏,将“张骞”“解忧公主”等历史人物名字转化为学习素材;历史学专业成员则梳理“丝路文明互鉴”“唐代安西都护府”等史实,绘制时空坐标轴阐释新疆与内地的历史渊源;汉语言文学专业成员则开发诗词鉴赏课程,深度解析经典作品中的家国意象。志愿者在甲骨文课堂上,以"生"(小草破土)等象形字引导孩子们触摸汉字生命力,完成从古老文字到现代文明的认知跨越后,文化浸润在书法课堂延续。
图为志愿者为社区儿童讲解甲骨文甲骨文书法课上,孩子们书写“中华民族一家亲”时,同步聆听文成公主促进民族团结的史实,体悟“和”字承载的文明基因;在志愿者的引导下,维吾尔族学生穆妮齐克热提用流利的普通话朗诵《彩色的中国》,“青藏高原”“长江黄河”在她清澈的诵读中化为具象的家国图景;而在“山东煎饼遇见新疆馕”情景剧中,孩子们通过普通话角色扮演理解文化交融。当《灯火里的中国》手势舞旋律响起,孩子们以整齐的肢体语言勾勒山河轮廓,民族团结的暖流在舞动的指尖传递。
图为志愿者带领维吾尔族孩子朗诵《彩色的中国》据悉,本次活动覆盖社区青少年100余人,开展课业辅导、非遗传承、红色教育等课程72课时。带队教师李伟光表示:“支教团队以专业学识践行文化润疆,正是新时代青年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生动实践。”在山东省对口援疆战略引领下,这支多学科团队以专业为基、文化为桥,让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成为心灵的纽带,在丝路古城写下民族团结的青春注脚。(通讯员:刘丹、李伟光)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刘丹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