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职业学院“智链星河”志愿服务队青春在泥土与代码间闪光
大学生云报8月14日讯(通讯员 杨源堤、杨红霞、刘思雨)2025年暑假,长江职业学院数据信息学院智链星河志愿服务队深入湖北省宜城市王家湾移民新村开展“三下乡”社会实践。队员们通过自研“星河识农”APP破解耕作难题、协助紫薯电商运输,并在汉江净滩、张自忠纪念馆红色教育中践行青春担当。
一、净滩护碧水:用汗水守护母亲河
清晨汉江畔,智链星河志愿服务队挥汗如雨。面对南水北调中线水源地,队员们奋力清理沿岸垃圾。刘嘉祺深陷淤泥拽出塑料袋,杨红霞紧随配合;刘思雨汗水浸背却信念坚定:“污染水源的隐患,让每一点付出都意义非凡。” 三小时奋战,十余袋垃圾分类归置。路人与警察同志由衷赞叹:“干实事的大学生好榜样!” 俯身捡拾间,是对母亲河的深情守护;流淌的汗水,浇灌着守护绿水青山的“务实”担当。
▲图为队员在汉江岸边清理垃圾 杨源堤供图
二、助农出 “薯” 光:以行动浇灌振兴希望
移民新村王家湾的电商基地,堆积如山的紫薯亟待发往都市。队员们闻讯即动,投身分装、打包、搬运的“助千户”行动。初时面对复杂包装手足无措,村民阿姨指尖翻飞示范:“紫薯皮嫩,小箱分装,层间垫纸。” 刘思雨、杨红霞、熊渝迅速领悟,麻利装箱;杨源堤、刘嘉祺默契封装;赵文昊、潘晓东汗透黄马甲往返搬运。村民围观送梨、点赞不绝:“干活利索,不娇气!” 双手沾泥,方懂土地馈赠的珍贵;汗水浸衫,才知助农增收的分量。那混着泥土的汗滴,正渗入移民新村的土壤,浇灌乡村振兴的希望。
▲图为队员在打包紫薯 刘嘉琪供图
三、“星河识农”:破解乡土密码的极速开发
王家湾田埂上,村民口中的“油麻”“苦丁”难倒了手握图谱的队员。认知鸿沟凸显。熊渝蹲在丝瓜藤下,萌生打造“拍照识农”工具的想法——“星河识农”APP由此启程。团队锚定核心:极简(三步识别:拍照→上传→查看)、精准(常见作物识别率>90%)、便捷(安卓端随拍随用)、友好(大按钮适配中老年)。夏夜攻坚,代码在蛙鸣与汗水交织中诞生。当界面成功识别“芝麻(油麻)”时,欢呼划破夜空。它借鉴专业应用底层逻辑,却专注“极简田野工具”,实现0.5秒响应。累计破译47种俗称作物(如“云星菜”即野苋菜),激活村民参与,甚至成为村小自然课教具,让田埂变课堂,乡土智慧与科技认知在汉江畔握手言和。
▲图为星河识农app界面 熊渝供图
四、心火相传:跨越时空的精神共鸣
在张自忠纪念馆,队员潘晓东化身将军,高喊“宁为玉碎,不为瓦全!护我山河!”,一句“精忠报国”令孩子们屏息,仿佛重回烽火岁月。老师感慨:“此情此景,胜过课本千言。”
▲图为队员们于博物馆前合照 刘嘉琪供图
午后庭院,队员们齐唱红歌,嘹亮歌声是缅怀亦是传承的宣誓,阳光勾勒出青春轮廓。歌毕,众人肃立于将军塑像前,整理衣襟,凝视坚毅面容。“将军,今朝国泰民安,您夙愿得偿。”轻声诉说,饱含至诚敬意。深深鞠躬的刹那,跨越时空的精神激荡——英雄以生命熔铸的爱国魂,正被青年一代稳稳承接。这共鸣亦回荡在汉江净滩后的明媚笑容里,在助农后村民递上的清甜梨子中,是青春对家国最深沉的告白。
五、“星河忠魂”:叩响历史之门的AI对话
张自忠纪念馆,队员熊渝深感年轻一代与英雄精神的隔膜。他决心以技术架桥,带领团队开发“星河忠魂”APP。他们研读海量将军书信、命令、史料,精准提炼其语言风格与精神内核,构建知识图谱与对话逻辑树。最终,一款能模拟将军语气、实现跨时空问答的APP诞生。当孩童输入“将军,现在的中国好吗?”,AI回复“看到你们生活在和平年代,甚慰,这正是吾辈所愿”时,历史在指尖鲜活。这自主开发的硬核成果,用AI创新实现了红色教育的沉浸式对话。
▲图为星河忠魂app界面展示 熊渝供图
六、结语:在乡土与星空间书写答卷
从汉江畔的挥汗净滩,到紫薯堆里的务实助农;从“星河忠魂”的AI对话叩问历史,到“星河识农”的代码破译乡土密码;从复刻英雄名场面的震撼,到塑像前静默鞠躬的传承——智链星河志愿服务队的实践,是汗水滴落的务实,是指尖跃动的创新,更是心火相传的担当。
“汗水流在江边,是守护;智慧融入乡土,是赋能;信念刻在心间,是传承。”队员们用行动诠释:新时代青年,既能俯身泥土肩挑责任,亦能仰望星空以技赋能,更能在历史的回响与现实的耕耘中,将爱国奉献的青春誓言,书写在祖国最需要的地方。这便是献给时代最铿锵的青春答卷。
(指导老师 熊飘 王欣欣 叶伟)
(通讯员 杨红霞 刘思雨)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熊渝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