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石榴花开运河畔”志愿服务队走进清江浦回族聚居区,深入推进 “漕运长河映石榴,淮安文脉谱同心” 项目,围绕“民族团结典型人物和故事”开展深度调研。淮安市回族同胞白锦华、张克勤、孙永林、赵海峰、马梦吉、徐桂霞等热情接待团队。
以史为鉴:运河涛声里的民族共生史
学校带队老师季瑶向大家介绍了本次活动的主要目的,通过走访调研、口述史采集、史料梳理、志愿服务等方式,挖掘运河沿线民族交往史实,让民族团结基因在青春实践中延续。
张 克勤 结合这片聚居区600余年历史感慨道:“从明永乐年间至今,这里始终是各民族共居的见证。自近代以来,淮安地区的回族群众一直积极主动地向党组织靠拢,与各族人民携手抵御外来侵略,推动了淮安地区社会经济的发展。他们用实际行动证明了‘听党话、跟党走’是各民族共同的信念,这同样是我们治理工作的根本遵循。
白锦华则聚焦“运河与民族迁徙”,补充了关键历史背景:“而早在数百年前,回族群众就已循着运河来到淮安,带着独特的民族文化在此扎根。”他提到,明清时期的回民迁徙多与运河息息相关:有的如白锦华祖辈,于清同治三年从山东济宁来此疏浚河道,“为让运河畅通,回汉工匠同吃同住,一起清淤堵、修堤坝,回族的坚韧与汉族的勤劳在协作中碰撞出团结的火花”;有的因战争迁移,比如涟水的杨回庄,作为明代驻军回族人的后裔,在社会动荡中辗转迁徙至涟水,延续着民族的血脉与习俗;还有的随着闸口向东20里船厂的兴衰而来,“船厂聚起工匠,便有了饮食、手艺等行业需求,客商、客栈慢慢繁衍,回族的特色技艺与汉族的市井文化相互交融,形成了多民族共生的热闹市井”。
饮食文化的交融更是民族特色鲜活的注脚。白锦华笑着说:“回族乡亲从山东带来的高庄馒头、羌饼,带着浓郁的民族风味,如今成了淮安人早餐桌上的常客;汉族师傅制作的茶馓,同样在回族的餐桌上散发出迷人的香气,飘散于大街小巷,这正是最质朴的‘美美与共’。”
以治促融:规范与温度并存的治理实践
“民族治理,既要守规矩,也要有温情。”白锦华向团队介绍了当地民族事务管理体系:民族事务管理主要包括负责日常事务协调、民族活动组织及与政府部门的对接。每周五会专门开展民族政策宣讲,大到国家法律法规,小到地方治理要求,通过宣讲让党和国家的各种政策传递到群众心中,也让民族传统在新时代焕发生机。
在政策落地层面,当地始终紧跟“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方向。白锦华提到:“国家现在强调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强调统一国民待遇。但对回族的饮食习惯等独特民族传统,国家仍保留尊重,这些政策既维护了民族特色,又让大家感受到‘大家庭’的温暖。”
资金保障则为民族特色传承提供了支撑。“早期政府资助建设了民族活动中心、民族饭店,这些场所如今成了展示回族文化的窗口,现在主要靠门面房出租收入,用于民族事务工作人员补贴、民族文化场所维护等,自给自足的同时,也让民族工作更具主动性,更好地守护民族特色。”
以行践心:烟火人间中的团结新篇
“汉族老板经营的民族风味饭店,比回民还讲究民族习俗!”白锦华的话引出了清江浦“汤福新民族风味食品店”的往事。清末民初,汉民汤福新在石码头街开店,不仅严守回族饮食禁忌,尊重回族的饮食传统,更培养了大批回民厨师,“他用尊重打破了身份界限,证明民族团结不在标签,而在共情,也让回族饮食这一民族特色被更多人知晓喜爱”。
淮安市武术协会副主席孙永林的故事堪称“技艺传情”的典型。作为从济宁迁徙而来的运河工匠后代,他不仅继承了家族参与运河治理的奉献传统,还把山东梅花拳这一带有民族印记的技艺带到了淮安。值得一提的是,其父亲孙玉清是淮安武术界的传奇人物,倾数十年心血授艺,桃李满天下,如今在淮安练习武术的人,几乎都能与孙老扯上关系。孙永林继承了父亲的遗志,教授的拳术学员包括汉族、回族等多个民族,全国武术赛事更成了跨民族交流的平台,让回族武术技艺在交流中传承。“武术是桥,连着各族兄弟的心。”
谈及非遗传承,老师们提到淮安区回民茶馓技艺:“回族师傅带汉族学徒,毫无保留传授这门承载着回族智慧的手艺;汉族徒弟尊重回族规矩,用心传承,这门‘舌尖非遗’早成了回汉共有的文化符号,是民族特色交融共生的生动见证。”
以情互动:拳脚之间的同心共鸣
孙永林现场展示了梅花拳的刚劲招式,手把手教团队成员打太极拳。“一招一式,讲究的是‘合力’,就像各民族在一起,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他的话让团队成员深受触动。随后,团队成员与老师们在320年树龄的凌霄树下合影,古树枝繁叶茂,恰似各民族在保留特色中共生共荣的生动隐喻。
调研新启:循着线索续写团结故事
此次调研为团队打开了新的视角:从回民参与运河疏浚的奉献,到汉民尊重民族习俗经营民族风味饭店的诚信;从规范有序的民族治理实践,到山东技艺在淮安的跨民族传承……这些线索中,处处彰显着民族特色的魅力,将指引团队下一步走访河下古镇茶馓传承地、运河堤坝遗址等,继续打捞“隐藏”在市井与史书中的民族团结故事,探寻民族特色传承的密码。
正如团队成员所说:“民族治理的智慧,就藏在‘守规矩’与‘有温度’的平衡里,也藏在对民族特色的守护与传承中。这些实践告诉我们,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不是抽象的概念,而是流淌在政策落地、日常交往中的生动实践,是各民族在保留特色中携手前行的温暖旅程。我们要做的,就是让这些故事被更多人听见,让团结之花在新时代继续绽放,让民族特色在交融中熠熠生辉。”
本次走进清江浦回族聚居区的调研活动,不仅从民族事务管理成员、非遗传承人的讲述中,梳理出各民族在运河疏浚、商贸往来、技艺传承中交往交融的历史佳话,更展现了当地在民族治理中的实践智慧,为团队呈现了一幅“规范中见温度、共治中显同心”的治理画卷,也让大家深刻感受到民族特色在民族团结中的重要意义。
通讯员:聂旋雨 撰稿人:季瑶
声明:本文为大学生云报版权文章,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以任何其它方式使用,如需转载请与大学生云报取得联系。
审定:聂旋雨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