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录布袋戏偶精雕细琢的制作工序为深入探寻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当代脉动,浙江师范大学“布袋新声”实践队于2025年7月奔赴浙江省温州市苍南县,展开为期15天的单档布袋戏专项调研。实践队成员以“一人一戏班”的独特表演形式为核心线索,通过深度访谈、工艺追踪与沉浸式观演三大板块,力求追溯这门濒危艺术的存续奥秘与活化潜能,为地方非遗的科学保护提供实证依据。
寻根问脉,聆听指尖上的百年沧桑
为精准把握单档布袋戏的历史流变与艺术精髓,实践队制定了详实的访谈提纲,多次走访县级传承人屠方传先生。“锵锵锵,嚓!”只见店内坐有一人,手拿布偶,脚踩踏板,口中念念有词,小小柜台瞬间化作戏台,以一人之力,演尽“人间百味”。在老人斑驳的木偶箱旁,队员们借助录音笔与专业摄像,翔实记录了“一口道尽千古事,十指舞动百万兵”的表演体系精髓。他坦言:“一副扁担挑起的不仅是戏箱,更是三百多年沉甸甸的香火。”这些口述史料,为构建完整档案奠定了坚实基础。
图1:灵溪镇送戏下乡
匠心解构,透视偶艺背后的科学密码
单档布袋戏的魅力,深植于精妙的戏偶工艺。踏入传统作坊,实践队员们屏息凝神,将镜头对准了布袋戏的诞生全程。他们不是旁观者,而是记录者与探究者:从一块樟木粗胚的轮廓初显,到眉眼鼻唇在精雕细琢中逐渐鲜活,共同见证巧手调试着机关关节,只为确保木偶在艺人操控下能做出最灵动的姿态。为了更深入地理解这门手艺的奥秘,队员们提笔记录下了数份凝结着传统智慧与现代科技碰撞的工艺研究报告。
图2:记录布袋戏偶精雕细琢的制作工序
古韵新观,剧场内外的情感共振
在苍南县龙渡村古戏台,一场原汁原味的《陈十四娘娘》正在上演。老戏迷闭目击节,沉醉于熟悉的唱腔韵律,实践队员们也不禁沉浸其中。灯影摇曳中,布袋方寸间翻腾的爱恨情仇,印证了“小舞台大乾坤”的艺术穿透力。单档布袋戏,这一人、一桌、一箱成就的“微缩宇宙”,承载的不仅是苍南的文化基因,更是中华“执一事终一生”的工匠哲学。
图3:沉浸式体验布袋戏演出现场
非遗保护,非冷藏于博物馆的标本制作,而是一场永不停歇的文明接力。苍南布袋戏的生机,在于将老一辈布满岁月刻痕的双手所守护的古老智慧,转化为年轻一代指尖可触、心中可感的当代叙事。当古戏台的锣鼓声与短视频平台的点赞声相互激荡,传统便不再是遥远的回响,而成为滋养未来的源头活水。
实践队将以此次深度调研为基点,系统构建"布袋戏数字资源库"——通过高清影像采集濒危剧目、三维扫描典藏级戏偶、建立云端口述史档案等数字化手段,为这一非遗瑰宝构筑动态保种系统;同步开发中小学非遗体验课程体系,以"一偶一故事"情境化教学模块与"掌中天地"实践工坊为载体,将布袋戏的雕绘之美、操演之精、文脉之厚转化为青少年可触可感的活态教材。此双轨并行的保护模式,旨在为浙江苍南量身锻造"科学保护锚定传承根基、创新表达激活当代价值、教育涵养培育未来生态"的非遗振兴范式。丝线可牵古今,匠心必续新章——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奔涌不息的浩瀚长河中,这一人一偶所承载的生命史诗,终将在新时代的创造性转化中绽放出跨越山海的文化光芒。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缪白嘉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