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探寻丽水市青田县生态保护与绿色发展的实践路径,浙江师范大学化学与材料科学学院“青禾逐光,绿韵共富”暑期实践队前往丽水市青田县开展生态调研活动,深入调研当地的生态保护与绿色发展情况,寻觅生态与经济协同发展的共富密码。
龙现探馆 稻鱼传智
稻鱼藏古智,乡音叙传承。龙现村的青山绿水间,迎来实践队队员们的青春身影。踏入稻鱼共生博物馆,详实的文字资料、生动的动态模型,如时光拼图,勾勒稻鱼共生系统的运作脉络——水稻为鱼遮蔽烈日、净化水质,鱼儿为稻松土除草、提供肥力,千年传统农耕智慧,在现代展陈中重焕生机。队员们驻足凝视、轻声讨论,在观察与思辩里,对这一生态模式的认知逐渐立体、清晰。
图为农遗标志石碑景观
图为龙现村的荣誉奖杯陈列
走出博物馆,队员们融入村落烟火。他们与村支书漫步石板路,听他细数稻鱼模式如何滋养村庄:从生态保护筑牢发展根基,到特色产业带动村民增收,话语间满是对乡土智慧的珍视。行至田间地头,队员们与村民唠家常,听他们讲春日插秧放鱼苗、秋日收稻捕肥鱼的日常,朴实言语里,是对稻鱼共生传统的代代坚守,也让队员们触摸到乡村发展最本真的脉搏,领悟到生态与人文共融的深刻意义。
图为龙现村全景航拍
张坪印象 农旅共生
张坪多巧思,向导引新知。实践队奔赴张坪村,刚进村口,热情的村支书已等候多时。访谈时,支书如数家珍,将村庄特色产业的发展历程、民俗根脉的传承故事一一讲述,眼神与话语里,满是对这片土地的热爱与自豪。
图为张支书热情分享张坪米酒
图为张支书介绍张坪村特色农产品
访谈结束,支书变身向导,带领队员穿梭村落。农家院里,一串串干货是岁月沉淀的丰收符号;古戏台上,雕梁画栋藏着往昔的热闹喧嚷;手工作坊内,草木清香裹挟着传统技艺的温度。队员们边走边记,与纳凉老人唠家常,跟忙碌村民话生计,在家长里短的烟火气中,捕捉张坪村独有的地域印记,感知农旅共生的蓬勃生机。
图为实践队队员访谈张坪村村民
治水惠民 生态兴村
治水护生态,兴村促富民。通过电话访谈村长,实践队了解到芝溪村积极推进“五水共治”工程,严格管控工厂废水排放,规范农药化肥使用,并建设污水处理池确保达标排放。得益于政策支持和村民积极配合,治理工作得以高效推进。如今,水质持续向好,村容村貌焕然一新,村民生活品质显著提升,乡村旅游也随之逐步兴起。
图为芝溪村水治理成果
白浦访梅 科创农经
探村悟发展,杨梅绘新篇。清晨,实践队队员迎着朝露奔赴青田县白浦村,即刻投身实地考察。通过与当地村民深入交谈,队员们不仅了解到白浦村得天独厚的生态底色,更理清了杨梅产业蓬勃发展的经济脉络。在连片的杨梅种植基地,队员们详细记录科学化种植的管理模式、聚焦杨梅产业赋能乡村经济的生动实践,积极探索乡村生态与经济协同共进的创新模式。
图为白浦村无人机训练基地
白浦村从杨梅种植技术优化到品牌文化塑造,从生态资源价值转化到集体经济可持续发展,实践调研串联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路径,以实际行动践行绿色发展理念,为探寻乡村生态经济协同共进模式、助力乡村振兴积累经验。
图为白浦村的杨梅山
光伏周岙 绿能探新
企探新机,光伏拓绿能。为进一步探寻绿色能源发展密码,实践团队通过电话连线的方式,与青田县周岙村光伏基地负责人展开深入访谈。访谈中,负责人详细介绍了光伏基地“板上发电、板间种植、板下养殖”的立体开发模式,以及“自发自用、余电上网”的创新运营机制。从光伏板铺设对生态环境的最小化影响,到清洁能源带来的可观经济收益;从土地综合利用带动村民增收,到碳交易市场开辟的新增长点,双方围绕光伏产业的生态效益、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展开了全面探讨。
图为周岙村“光伏+油茶”基地
此次实践中,“青禾逐光,绿韵共富”暑期实践队以生态修复与绿色发展协同为切入点,把青春热忱注入生态治理与产业共荣的脉络,将所学知识转化为驱动生态焕新、产业增效的动力,在生态修复赋能绿色发展的实践长卷上,烙下青春奋进的印记。
实践队员表示,团队将以此次调研为契机,对收集到的生态建设案例和绿色发展经验进行全面整理与深入研究,形成科学严谨的调研成果,总结可借鉴、可推广的绿色发展样板,为更多山区海岛县探索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可持续发展路径提供青年方案和实践智慧,让绿色成为共同富裕最动人的底色。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刘林梅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