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期期间,湛江科技学院“育见行远”“逐梦星河”两支实践团分别奔赴阳江市阳西县、广州市增城区,通过支教助学、非遗调研、产业赋能等多元举措开展“三下乡”实践活动,凭借扎实成效分别获得当地相关部门的感谢信与感谢状,以青春实干为乡村振兴注入动能。
支教融合非遗,守护文化根脉。7月中旬,“育见行远”实践团11名跨专业成员在卢嘉怡的带领下,赴阳西县沙扒镇开展为期7天的实践活动,聚焦“教育赋能”与“文化传承”两大核心主题。团队进驻沙扒镇中心小学后,结合该校“书法名校”与海洋文化特色,量身定制教学内容:书法课指导学生临摹海洋主题作品,延续学校艺术教育传统;漆扇制作课上,引导学生将墨鱼、海浪等本土元素融入创作,让传统工艺与家乡记忆深度联结;海洋环保手工课则将垃圾分类知识融入实践,实现“趣味教学+理念传递”的双重效果。
针对乡村儿童安全意识薄弱的问题,团队创新“玩中学”模式,通过防溺水情景模拟、心理健康绘画日记等形式,让孩子们在轻松氛围中掌握自救技能与情绪管理方法。支教结束后,团队将调研重点转向沙扒镇非物质文化遗产“沙扒镇墨鱼饼”,走访多家传统工坊,与传承人陈建先生深入交流,用文字、视频完整记录墨鱼饼7道传统制作工序。“我做的不是饼,是沙扒人的记忆。”陈建的这句话让成员们深受触动,更坚定了他们守护非遗的决心。目前,实践团已与沙扒镇中心小学达成初步合作意向,计划通过开设非遗体验课、设立助学奖学机制,推动青少年成为非遗传承的新生力量。

图为“育见行远”实践团合影 “育见行远”实践团供图
三位一体发力,破解乡村难题。与此同时,“逐梦星河”实践团在负责人蔡一颖的带领下,进驻广州市增城区联安村,通过前期调研精准定位当地“文化活力不足、农产品销路狭窄、教育资源薄弱”三大核心问题,创新打造“文旅激活+农业赋能+教育帮扶”三位一体服务模式。团队充分发挥跨专业优势,文化传媒学院成员主导内容创作与品牌设计,建筑工程学院成员负责文旅项目落地执行,形成协同发力的实践格局。
为破解联安村荔枝销售难题,实践团推出“直播助农”专项行动。前期通过公众号、线下海报开展预热宣传,直播过程中采用“主播讲解+农户互动”双视角呈现:主播详细介绍荔枝品种特性、口感优势与营养价值,种植户现场分享耕耘故事、解答消费者疑问,真实场景与深度互动带动直播间热度持续攀升。此外,团队还为当地农产品设计专属IP“联小荔”及配套文创书签,通过品牌化升级助力农产品从“优质”向“优价”转型。在教育帮扶方面,实践团为村里留守儿童开设学业辅导、兴趣拓展等课程,通过趣味教学激发孩子们的学习热情。

图为“逐梦星河”实践团直播助农环节 “逐梦星河”实践团供图
“专业知识只有落地才能体现价值。”蔡一颖表示,实践过程中,成员们将课堂所学转化为服务乡村的实际能力,既解决了当地的燃眉之急,也实现了自身的成长蜕变。从阳西的非遗守护到增城的产业赋能,湛江科技学院两支实践团以精准服务回应乡村需求,用实干担当书写青春答卷,为乡村振兴注入了可持续的青年力量。(通讯员 罗悦怿 崔馨怡 吴佳颖)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梁静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

茶香里的青春答卷:晨曦实践团蒲坑村助农纪实
湛江科技学院实践团探究金融与产业融合发展的徐闻菠萝产业振兴之路
湛江科技学院“逐梦潮人”实践团解码迈陈腌粉
湛江科技学院星火聚力实践团以美启智育新人,支教赋能助振兴——创意黑板报活动点亮南调小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