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香里的青春答卷:晨曦实践团蒲坑村助农纪实

发布时间:2025-10-23 10:54   来源:大学生云报 | 陈俊杰 曾晓璇 卢欢 戴媛媛 叶川洲 郑丽娜   阅读 3.6千+一键复制本页标题和网址

报告总结

茶香里的青春答卷:晨曦实践团蒲坑村助农纪实

当“乡村振兴”的时代浪潮翻涌至粤北山野,2025年暑期的清远市清新区石潭镇蒲坑村,正捧着“蒲坑茶”这枚传承百年的特色名片,盼着让青叶的清香越过茶山、触达更广阔的市场。正是此时,晨曦实践团的20名青年背起行囊奔赴这片热土,以“蒲坑茶助农”为锚点,用7天时间扎进茶园、对接茶农、打磨传播方案——这不仅是一次校园到乡野的实践行走,更是青年以专业之力回应乡土需求、为特色产业“破圈”搭梯的青春尝试。

“7天很短,收获却能照亮很久。”——队长卢欢

双脚沾着茶山泥,我跟着茶农从清晨采芽到杀青揉捻,指尖的茶渍和额头的汗,让我懂了“七分人力、三分天意”——每片茶叶都浸着不易。作为队长,统筹方案、协调直播分工时,我学会扛住突发状况:暴雨天临时改线上访谈、连夜调整助农脚本,团队的默契让我明白,责任是把每个人的光聚成火把。

图为实践团在山茶小院直播推广蒲坑茶 郑丽娜摄

“乡土里藏着最鲜活的成长课。”——副队长戴媛媛

我们钻茶山摸透蒲坑茶工艺,进茶企聊市场痛点,还帮茶农拍短视频讲采茶故事。看着茶农攥着手机学直播的认真模样,我真切摸到乡村的脉搏:这里缺的不是好产品,是让“好茶走出山”的方法。青年的责任,就是把专业变成帮得上忙的工具。

图为竹笙笙有限公司工作人员为实践团进行讲解 郑丽娜摄

“调研不是记笔记,是给乡村找答案。”——调研组组长曾晓璇

攀800米茶山记采茶标准,写蒲坑茶直播脚本时,我们反复改了5版——得说“茶芽带露采”才够鲜活,要拍“老茶农揉捻的手”才够动人。最终脚本帮茶农获21万点赞,我懂了:产业振兴要贴着乡土的实际走,调研的笔要写进茶农的需求里。

图为当地农业部主任回答调研组问题 杨诗蓉摄

“镜头里的泥点,是最真的青春底色。”——宣传组组员郑丽娜

我攥着相机蹲在湿滑石阶上,拍队员互相拉拽的背影;跪在泥地里定格沾满泥浆的鞋——鞋面上挂着带露的草叶,特别有劲儿。茶农背着竹篓在陡坡上走,雨珠混着汗珠砸在鲜叶上,这画面让我红了眼:我要把泥鞋的纹路、手背的老茧做成纪实海报,让大家知道蒲坑茶的香,是和自然较劲的韧。

图为实践团登上蒲坑茶山合影 吴昇菊摄

“书本里的‘精准服务’,在茶山有了形状。”——调研组组员叶川洲

两场助农直播里,我们蹲在茶树下捋卖点:“明前芽头嫩”要配特写,“炭火烘焙香”得拍烟缕。帮茶农梳理民宿茶文化方案时,我懂了:乡村要的不是空想,是能落地的办法。青年的价值,就是把知识变成茶农手里能用的工具。

图为实践团在联滘稻田合影 郑丽娜摄

茶山里的成长与回响

7天的蒲坑村之行,在青叶香里落下句点,但它的意义远不止于这7天的成果。于队员而言,这是一次“脱胎换骨”:我们从课本里的“乡村振兴”概念,落到了茶农手背的老茧、陡坡上的泥鞋里,读懂了“实干”不是口号,是蹲在茶树下改脚本、跟着茶农晒青叶的每一个细节。

而于这片茶山而言,我们的到来或许只是微小的推力,却让茶农摸到了“好茶能出圈”的希望,也让青年与乡土的联结从此生根——往后再想起蒲坑茶的香,我们不会只当它是一杯饮品,而是藏着我们青春温度、与乡土共生的责任符号。

这便是三下乡的深层价值:它让青年的成长与乡村的脉搏同频,让校园的知识成为乡土的“养分”,更让我们明白:青春的答卷,要写在大地之上,要落在切实的需求里,才能真正成为照亮自我、也温暖乡土的光。

图为实践团在山茶小院推广蒲坑茶大合照 郑丽娜摄

通讯员 :陈俊杰、曾晓璇、卢欢、戴媛媛、叶川洲、郑丽娜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陈俊杰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

127 赞
  • 相关新闻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