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云报10月22日讯(通讯员 汪子一 聂毓莹 杜泓萱)为响应乡村振兴战略,让科技助力乡土发展,近日,星火筑梦青年志愿服务团奔赴天津蓟州区渔阳镇,以刘嘉麒的科研理念为核心,开展“乡村振兴・科技赋能乡土”志愿服务活动,通过地质调研、产业对接、实践指导,助力乡村将“地质资源”转化为“发展优势”。
一、探寻地质生态,读懂乡村发展根基
活动伊始,志愿者以刘嘉麒院士“地质资源是乡村生态与产业的‘根’”为核心观点,结合西井峪村的地质特色展开讲解。志愿者介绍,刘嘉麒院士在地质公园规划中强调“保护优先、适度开发”,而西井峪村所在的蓟州中上元古界地质剖面,是世界罕见的“地质活教材”,这正是乡村发展的独特优势。
志愿者带领青少年与村民代表走进村旁地质公园,参照刘嘉麒院士团队研发的“地质剖面解读法”,识别“叠层石”“页岩”等地质构造,讲解:“这些6亿年前的岩石,不仅是科研瑰宝,更是乡村发展‘生态旅游’的名片——刘嘉麒院士指导的云南澄江地质公园,就是靠地质资源实现‘生态保护与产业增收双赢’”。同时,志愿者结合刘嘉麒院士的“生态修复”研究,分析西井峪村“石屋民居”与地质环境的适配性:“石屋既利用本地石材减少资源消耗,又能抵御山区温差,这正是‘天人合一’的生态智慧,与刘院士提倡的‘地质资源可持续利用’不谋而合”。
二、科技对接产业,实践乡村振兴路径
围绕“如何将地质资源转化为产业优势”,团队以刘嘉麒院士“科技赋能地方发展”的实践经验为蓝本,开展三大行动:
地质旅游调研:组织村民与青少年组成“调研小队”,参照刘嘉麒团队的“地质旅游资源评估表”,梳理村内可开发的地质景观(如“一线天”岩石构造、古采石场遗址),标注“保护等级”“开发建议”,形成《西井峪村地质旅游初步方案》;
生态农产品赋能:结合刘嘉麒院士“地质与土壤肥力关联”的研究,指导村民检测村内土壤pH值、矿物质含量,发现“山区土壤富含硒元素”,建议打造“地质硒壤农产品”品牌,并协助设计“石屋+硒茶”的文旅融合包装;
基层治理献策:借鉴刘嘉麒院士“地质公园社区共治”模式,与村两委座谈,提出“成立地质保护志愿队”“设置地质科普角”等建议,推动“科研理念融入基层治理”。
三、活动影响:科技思维点亮乡土,振兴动能扎根乡村
此次活动让西井峪村村民明晰了“地质资源=发展优势”的逻辑,村两委已计划将《地质旅游初步方案》提交蓟州区文旅局;30余名村民主动加入“地质保护志愿队”,定期维护村内地质景观;参与活动的青少年表示“原来家乡的石头里藏着‘科技密码’,以后要像刘嘉麒院士一样,用知识建设家乡”。团队后续将持续对接天津地质调查研究院,为西井峪村提供地质旅游开发的技术支持,让大先生的科研智慧真正服务乡村振兴。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汪子一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