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报告基于对江西省赣州市龙南市畲族村畲族居民的实地调研,综合运用问卷调查、深度访谈及多场景观察等方法,系统考察了当地普通话的使用现状、推广成效及现实困境。调研发现:村民普通话掌握水平呈现明显的年龄分层,青少年在校学习掌握较好但口语应用弱,中青年因务工经历分化显著,老年人则以畲语为主、普通话使用能力有限;语言选择高度依赖场景,内部交流与文化传承场景中畲语占主导,外部交流场景中普通话需求突出但存在使用障碍;村民普遍存在学习意愿,但受资源适配不足、推广渠道单一及文化认同顾虑等因素制约。
基于此,报告提出构建“分龄施策、场景融合、文化协同”的立体推广体系,通过精准设计教学方案、融合畲族文化元素、整合多方资源等方式,实现普通话推广与民族文化传承的有机统一,为民族地区语言政策的优化与乡村发展提供实践参考。
关键词:龙南市;畲族村;普通话推广;语言使用;年龄分层;文化传承;乡村振兴
引言
龙南市作为赣南地区多民族聚居的重要区域,其境内的畲族村承载着畲族悠久的历史文化记忆,也是当地民族融合与乡村发展的鲜活样本。畲族作为我国具有独特文化标识的少数民族之一,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形成了包括语言、服饰、节庆、农耕习俗等在内的丰富文化体系,而龙南市畲族村因地理环境与历史变迁,既保留了畲族文化的本真特质,又在与汉族及其他民族的交往中形成了独特的地域文化形态。
本次调研以龙南市畲族村为对象,聚焦其普通话使用现状,旨在通过实地走访、问卷调研与深度访谈,探究普通话在畲族村的推广程度、使用场景及影响因素。这一研究不仅有助于客观呈现普通话在少数民族地区的传播实效,为语言政策的优化提供参考,更能在文化保护与社会发展的双重维度下,探索少数民族地区语言和谐与文化传承的路径,对于推动龙南市民族地区的乡村振兴与社会进步具有现实意义。
一、 调研背景
龙南作为赣州南部的“畲族古邑”,是纯畲族县,畲语作为当地的“母语”,不仅是日常交流的主要工具,更承载着畲族文化的历史记忆。但随着时代发展,龙南的语言环境正发生显著变化:
1. 区域发展需求:
近年来龙南依托区位优势,承接产业转移、发展旅游业,外来务工人员、游客数量逐年增加,方言交流的局限性逐渐显现——部分商户因畲语沟通不畅错失生意,农村老人到医院就诊时因语言障碍影响就医效率。
2. 政策与现实的衔接:
国家持续推进“推广普通话”政策,但龙南的方言传统深厚,尤其在农村和老年群体中,普通话普及仍存在“断层”。年轻一代虽能使用普通话,但受方言影响,发音、语法常带“畲族腔”,在升学、就业中可能面临隐性壁垒。
3. 文化传承与融合的平衡:
当地居民既希望保护畲语这一文化符号,又意识到普通话对融入现代社会的重要性。这种“方言情感”与“现实需求”的矛盾,让龙南的推普工作需要更贴合实际的路径。
基于此,本次调研聚焦龙南普通话推广的现实基础,旨在既保留文化根脉,又打破交流障碍。
二、 调研目的
本次调研聚焦龙南市畲族村少数民族群体,旨在全面掌握当地少数民族普通话的普及率、使用场景、学习需求及推广过程中的核心障碍,为制定兼顾民族文化特性与实用需求的普通话推广策略提供数据支撑,助力打破语言壁垒,促进民族间交流融合与乡村经济社会发展。
三、 调研时间
2025年7月2日——7月9日
四、 调研对象
江西省赣州市龙南市畲族村畲族居民
五、 调研方法
在“线下填写问卷、线下走访”基础上,结合畲族村少数民族的年龄结构、生活习惯及文化特点,补充以下调研方式,提升信息的全面性与针对性:
1. 分年龄段深度访谈:针对青少年(6-18岁)、中青年(19-59岁)、老年人(60岁以上)分别开展访谈,重点了解不同年龄段的普通话学习渠道,如:学校、务工经历;使用频率及学习痛点,如:青少年的“应试与实用脱节”、老年人的“记忆困难”。
2. 畲族传统场景调研:采访畲族村村长有关婚嫁、节庆,如“三月三”;民俗活动,如畲歌对唱等活动中语言的使用选择,如是否混用畲语、方言与普通话,分析传统文化场景对普通话推广的影响。
3. 调研教育与社区主体:与村小学教师了解学校普通话教学内容、学生掌握情况及家校协同难点;与村干部、畲族文化传承人交流,掌握当地已开展的语言推广活动,如政策支持、文化活动中的语言引导及实际效果。
4. 多场景语言使用记录:在家庭交流、田间劳作、村集市交易、学校课堂、对外接待,如游客互动等场景中,记录少数民族群体的语言选择:纯畲语、方言、普通话、混合使用及转换逻辑。
5. “语言需求-场景”匹配调研:就“就医、务工、网购、子女教育”等高频生活场景,询问受访者“是否需要用普通话”“使用时的困难”,明确实用需求导向。
六、 调研过程
1.调查问卷的编制
2.发放调查问卷并进行采访
3.收集资料并进行统计
4.整理分析调研结果
5.撰写调研报告
七、 调研结果及项目总结
本次调研覆盖龙南市畲族村少数民族村民,结合多元调研方式,结果如下:
1. 普通话掌握水平与年龄分层
青少年(6-18岁):整体水平较高,因学校以普通话为教学语言,90%能流畅使用普通话。但30%存在“书面好、口语弱”问题,如日常交流仍习惯用方言,且对畲语的掌握程度下降,仅40%能听懂完整畲语歌谣。
中青年(19-59岁):水平分化明显,有外出务工、经商经历的群体约占60%,能熟练使用普通话,日常对外交流以普通话为主;留守务农群体约占40%,仅能进行简单沟通,如“买东西、问路”,复杂表达依赖方言辅助。
老年人(60岁以上):80%以畲语或当地方言为主要交流语言,仅20%能听懂基础普通话词汇,多因与孙辈互动被动学习,主动使用能力极弱。
2. 语言使用场景与选择逻辑
内部场景(家庭、同族交流):90%使用畲语或方言,认为“更亲切、有归属感”,仅10%的家庭,多为有青少年的家庭,会混合使用普通话。
外部场景(与汉族村民交易、接待游客、就医):中青年70%优先使用普通话,老年人60%依赖“方言+肢体动作”,20%因语言障碍选择“减少对外交流”。
文化场景(畲歌传唱、民俗仪式):100%使用畲语,视为“文化传承的核心载体”,对“用普通话改编畲歌”接受度低,仅30%表示“可以尝试”。
3. 学习意愿与需求差异
青少年:因升学、外出求学需求,70%希望提升“口语表达能力”,但抵触“纯理论学习”,偏好“游戏化、情景化”方式,如语言互动小游戏。
中青年:80%认为“普通话是务工、经商的必备技能”,需求集中在“职业场景用语”,如合同沟通、电商直播术语,希望有“短期速成培训”。
老年人:60%因“与外地子女视频、带孙辈”有学习需求,但仅30%愿意主动参与培训,顾虑“学不会、丢面子”,偏好“家人教、身边人带”的轻松方式。
图为队员给孩子们送戏下乡奖品
4. 推广障碍分析
资源适配性不足:现有推广材料多为通用教材,未结合畲族生活场景,如畲族服饰交易术语;语言习惯,如畲语语法对普通话表达的影响,且缺乏“畲语-普通话”对照工具,理解难度大。
推广渠道断层:学校仅覆盖青少年,对中老年人缺乏有效触达;村集体每年开展1-2次集中培训,但参与率不足40%,中青年因务工缺席,老年人因节奏快、内容深放弃。
文化认同与语言推广的张力:部分村民,尤其是中老年人,认为“过度强调普通话会弱化畲语传承”,对推广活动存在隐性抵触,如拒绝填写问卷、回避访谈。
图为队员在给老人普及普通话并进行调研
5. 潜在支持条件
内部资源:村小学有普通话水平达标的教师,愿意承担青少年课外辅导;返乡青年,懂畲语、普通话流利,表示愿意参与志愿服务;畲族文化传承人支持“双语传承”,做到“畲语保留核心文化,普通话助力交流“。
外部协同:乡镇卫生院、电商服务站工作人员愿意配合开展“场景化教学”,如教老年人“药品名称”“快递地址”的普通话表达;当地文旅部门支持“畲族文化+普通话”融合推广,如在民俗活动中增设双语解说。
本次调研揭示了龙南市畲族村少数民族普通话推广的核心特征:“年龄分层明显”“场景需求分化”“文化认同与实用需求并存”。当前推广工作的关键在于打破“一刀切”模式,构建“分龄施策、场景融合、文化协同”的体系。
图为队员给村里小孩普及文化知识
针对调研结果,建议从三方面推进:
1. 分龄设计推广方案:
青少年:依托学校开展“畲语童谣+普通话改编”活动,通过双语对照强化口语表达;开发“语言闯关游戏”,融入畲族传说场景,提升学习兴趣。
中青年:联合电商服务站、务工带头人开展“职业用语微课堂”,如直播带货话术、务工合同术语。采用“1次集中教学+7天线上答疑”的短期模式。
老年人:组织“青年志愿者结对”,在日常互动,如帮缴话费、带购物中穿插“碎片化教学”,编制《畲族老人生活普通话图解手册》在其中配畲语注音和实物图片。
2. 搭建“文化+语言”融合平台:
联合传承人整理“畲族谚语、故事双语集”,在推广普通话的同时强化畲语传承;在“三月三”等节庆中增设“双语对歌”“普通话讲畲族故事”环节,消除“学普通话忘本”的顾虑。
3. 构建长效推广网络:
成立“畲族村普通话推广站”,整合村小学教师、返乡青年、社区工作者组成固定团队,定期开展“赶圩教学”,趁集市人流集中时现场教学)、“家庭走访”等活动;联动乡镇部门建立“场景教学点”,如卫生室、超市,实现“办事即学、学即能用”。
通过本次调研,笃行服务队不仅厘清了畲族村少数民族普通话推广的现实基础与难点,更联动当地资源形成了“分龄、场景、文化”三维方案,后续将协助村集体推动方案落地,持续跟踪效果,为民族地区语言互通与文化共生提供实践参考。
图为队员在畲族村了解畲族人文历史的大合影
八、 调研结论
本次对龙南市畲族村少数民族村民普通话使用情况的调研,全面揭示了当地普通话推广的现状特征、核心问题与潜在路径。
从现状来看,村民普通话掌握水平呈现显著的年龄分层:青少年因学校教育整体水平较高,但存在“书面强、口语弱”及畲语掌握弱化问题;中青年因外出经历差异分化明显,务工经商群体熟练度高,留守务农群体仅能简单沟通;老年人则以畲语或方言为主,主动使用普通话能力极弱。语言使用场景的选择逻辑清晰,内部场景以畲语或方言为主,强调情感与归属感;外部场景中中青年优先使用普通话,老年人多依赖“方言+肢体动作”,甚至因障碍减少交流;文化场景则100%使用畲语,对普通话改编接受度低。学习意愿与需求亦因年龄而异,青少年侧重提升口语,偏好趣味方式;中青年聚焦职业场景用语,需求短期速成;老年人因家庭互动有学习需求,但主动参与度低,偏好轻松模式。
调研同时发现,当前推广工作面临三大障碍:资源适配性不足,现有材料未结合畲族生活场景与语言习惯,缺乏对照工具;推广渠道断层,学校覆盖有限,村集体集中培训参与率低,难以触达中老年人;文化认同与语言推广存在张力,部分村民担忧普通话推广弱化畲语传承,存在隐性抵触。
不过,调研也识别出丰富的潜在支持条件,内部有村小学教师、返乡青年、文化传承人可参与推广,外部有乡镇部门、文旅部门可提供场景化教学与融合推广支持。
综上,龙南市畲族村普通话推广的核心在于打破“一刀切”模式,需基于“年龄分层明显”“场景需求分化”“文化认同与实用需求并存”的特征,构建“分龄施策、场景融合、文化协同”的推广体系。这一结论为后续推动民族地区语言互通与文化共生提供了明确的实践方向与参考依据。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曹姣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