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学不是冰冷的条文,而是守护生活的温度。”这是我最喜欢的话。而我也用行动践行着这份认知。刚踏入大学校园一个月的我,虽尚未在新学段斩获荣誉,却早已因持续关注留守儿童、践行社会责任的点滴行动,在师生间留下了深刻印象。作为一名青年法学生,我努力用青春热忱浇灌公益初心,在逐梦法学的道路上始终不忘“以己之力暖他人”的信念。
我叫张晨希,18岁,共青团员,毕业于邹城市第二中学,现为山东政法学院2025级法学专业新生。理想信念坚定,乐于助人,性格温柔,情绪稳定,学习刻苦,勤奋努力。从中学时起,我就用行动诠释着这些品质。作为班级团支书,我不仅常年保持成绩前列,还主动梳理各科知识点做成笔记,分享给基础薄弱的同学,耐心解答每一个疑问。发现同学因琐事情绪低落时,我从不会急着劝说,而是安静倾听后递上写满鼓励话语的卡片,用温和的力量帮人重拾状态。这份愿意帮助他人的热忱,也让我在看到留守儿童相关报道后,坚持通过线上平台整理公益信息,带动身边人参与帮扶。
我与留守儿童公益事业的结缘,始于一次偶然的线上公益分享会。高中时期的我,在浏览公益平台时,被一段记录山区留守儿童生活的短片深深触动:视频里的孩子握着磨得发亮的铅笔,在昏暗的灯光下一笔一画地写作业,提起父母时眼中闪过的思念与失落,让心思细腻的我久久无法平静。不久后,在观看维护留守儿童权益的相关视频时,我了解到,留守儿童遭遇人身伤害时,法律援助机构可免予核查经济困难状况提供帮助,通过法律途径为其追索医疗费等赔偿。那一刻我突然意识到,关注弱势群体不只是课本里的概念,更是实实在在的责任。法律能为孩子们筑起最坚实的保护盾,这让我对法学产生了强烈的向往。
这份对留守儿童的关注,也悄悄影响着我的学习方向。高中政治课上讲到未成年人权益保护时,我总是格外认真,笔记本上记满了相关案例和法律条文;在学校开展的关爱留守儿童活动中,我尽自己的力量传播相关信息,呼吁亲朋多多关注留守儿童群体。“善意是会传染的,能帮到别人,自己也会觉得踏实。“这份温暖的底色,在高考后深刻的影响了我对专业的选择。同时,也让我在选择法学专业时,更加坚定了“用法律传递温度”的初心。
如今进入大学,法学专业的系统学习让我对公益有了更深的思考。尤其是开学后我参加的法学院举办的“法韵风华 逐光自成”关爱留守儿童摄影大赛,更加坚定了我对支持关爱留守儿童群体的决心。活动期间,我把自己高中时整理的留守儿童公益资料翻出来重新梳理,将那些能体现孩子真实状态的文字描述,和摄影大赛里的作品做了搭配,并为身为留守儿童的弟弟妹妹撰写了温暖的爱心寄语,希望以此激励他们变得更加坚强,勇敢的去面对世界,为过上更幸福的生活而奋斗。我的社交账号几乎成了“留守儿童公益宣传阵地”,从早到晚不间断更新,除了转发大赛动态,还自己编辑长文,讲那些公益故事背后的细节。为了让更多人看到,我联系了所有能联系上的亲友,拜托大家帮忙扩散;在曾经的班级群里,我也一遍遍耐心解释活动意义,呼吁大家伸出援手。
我告诉大家,这些孩子要的不多,一次转发、一句鼓励都能让他们觉得被记得。这些孩子的声音太容易被淹没了,我只要能多喊一声,就可能多一个人关注到这个特殊群体。那段时间,我的手机常常亮到深夜,手指因为频繁打字而有些僵硬,却从没停下过编辑文案、回复评论的动作。随着活动的进行与课程的开展,我逐渐意识到,以前做公益是凭热情,现在才懂,只有懂法、用法,才能让帮扶更规范、更长久。一个月来,我不仅认真钻研专业课程,还主动查阅《未成年人保护法》《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等相关法律法规,做了许多读书笔记,重点标注了与留守儿童权益相关的条款。
公益从不是一蹴而就的壮举,而是细水长流的坚持;法律也绝非脱离生活的工具,而是承载善意的载体。我,作为一名刚踏入大学校园的法学新生,正以青春为舟,以初心为帆,在逐梦法学与践行公益的道路上稳步前行。我坚信,只要始终怀揣对生活的温度与对社会的责任,终能以法律为翼,守护更多需要帮助的人,为社会注入属于青年一代的温暖力量。
从线上的一句问候、一篇科普,到对未来的坚定期许,我努力用行动践行当代青年的担当。“微光虽弱,汇聚起来便能照亮前路。我愿以青春之名,做留守儿童的守护者,做法治社会的建设者,用所学所长回报社会。”这份年轻的善意与责任感,正在青春的赛道上闪闪发光。
这束青春微光,既是对留守儿童的牵挂,更是对“法治为民”初心的坚守。作为新时代青年团员,我深知个人之力虽微,但只要以法为炬、以爱为引,持续深耕专业、践行公益,便不负青年担当。这份信念,终将化作守护的力量,在法治中国的土壤里,滋养出更多温暖与希望。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赵菁华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