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留守儿童到公益践行者:用共情点亮童年之光

发布时间:2025-10-05 21:45   来源:大学生云报   阅读 4.9千+一键复制本页标题和网址

学子观点

小时候,父母在外打工,我最盼的就是寒暑假以及春节团聚,也最懂那种“有话没人说、有难题没人帮”的孤单。这份共情,让我在看到“共赏大学风光 播撒希望之光 公益摄影大赛”这个活动时毫不犹豫的报名了。我希望能通过自己的努力,真正帮到这些孩子,不只是给他们带去一时物质上的支持,更想成为能倾听他们心声的“树洞”,帮他们解开成长里的小困惑;想做点亮他们兴趣的“引路人”,陪他们发现阅读、画画里的乐趣,让他们知道世界有很多精彩;更想通过日复一日的坚持,让他们感受到“有人一直牵挂着你”,慢慢长出面对生活的勇气和自信,让他们相信自己值得被爱,未来也能拥有无限可能。

小学四年级,学校组织“旧书捐赠”活动,我把自己最宝贝的10本童话书捐了出去,而且在每本书上都写下了自己对孩子们的祝福,还主动报名当志愿者,帮工作人员整理捐赠的书籍。有个比我小的小朋友来领书,盯着一本《格林童话》舍不得放,却因为害羞不敢开口,我看出了他的心思,就把书递给他,还跟他讲书里“小红帽”的故事。后来他特意跑回来跟我说“姐姐,这个故事真好看”,那时候我特别开心,原来分享自己喜欢的东西,能让别人也收获快乐。

记得初中时,学校组织去镇上的敬老院志愿服务,我负责陪张奶奶聊天。奶奶眼睛不太好,总念叨着想听报纸上的新闻,我就每天提前在家让爸爸帮我把新闻念一遍、我记下来,到了敬老院再一句一句讲给奶奶听。后来奶奶特意把她攒的糖塞给我,说“听你说话,比吃蜜还甜”,那是我第一次知道,原来把自己的时间分给别人,能换来这么温暖的回应。当我看到敬老院里的老人没有家人陪伴时,就会想起小时候留守儿童的自己。

我觉得自己最大的优点,是能懂孩子的小心思:不会只想着“我要帮他们做什么”,而是会蹲下来听他们说喜欢什么、烦恼什么,就像当年别人懂我的孤单一样。能成为孩子愿意倾诉的人,能让他们因为我的陪伴多一点开心,这份“能共情、会用心”的能力,我觉得挺有意义的。

有人说,志愿者的力量很小,但我觉得,哪怕只是陪一个孩子多说一句话、多解一道题,都是在为他们的童年添一点光。未来,我想继续深耕留守儿童帮扶领域,不仅要做“陪伴者”,还想努力成为“联结者”。在未来的日子里我将继续坚守这份初心,积极帮助留守儿童及贫困山区的孩子们,同时我也想学习儿童心理相关知识,更好地关注孩子们的情绪变化。

 我始终相信,每一份微小的善意都能汇聚成暖流。希望通过我的经历,能让更多人关注到留守儿童这个群体,哪怕只是多一份理解、多一次转发,都可能为孩子们带来新的希望。而我,也会带着小时候收到的温暖,带着现在孩子们给予的感动,一直把这份志愿之路走下去。

  对我而言,这次活动不只是一次志愿经历,更像是一场“双向奔赴的成长”——我在陪伴孩子的过程中,兑现了“把温暖传递下去”的初心;而你们的专业与用心,让我更懂得“如何更好地去爱、去帮助别人”。正是因为有你们这样“真正为孩子着想、为公益深耕”的活动方,才能让更多像我一样的人,找到践行善意的方向;才能让更多留守儿童,在被看见、被呵护中,慢慢长出自信与勇气。

 特别感谢活动方组织了这次帮扶留守儿童的活动,是你们搭建了这样温暖的平台,让我有机会把小时候收到的善意传递出去,也让更多孩子能感受到被牵挂的温暖。这份“连接爱与需求”的用心,不仅让志愿行动更有方向,更让我们看到,只要大家一起努力,就能为孩子们的童年多添一份光亮,真的特别有意义!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赵菁华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

163 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