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云报讯(通讯员 李淑芳、陈冬琪、吴敏荧)在惠东县平海镇西北村,古老的“舞鲤鱼”非遗文化正面临着传承与发展的新挑战。近日,惠东“鲤”想队深入当地,通过实地调研与访谈,了解不同群体对“舞鲤鱼”的认知与态度,探寻其传承现状与未来发展方向。
队员们走出会议室,深入惠东县平海镇的街头巷尾、社区周边,展开了以”倾听与了解”为核心的线下调研活动,目标直指当地文化瑰宝——平海“舞鲤鱼”
1、深入街巷对话多元群体
采访对象分为当地村民和中小学生两类。当地村民,他们是“舞鲤鱼”文化历史的“活字典”。队员耐心倾听长者们的讲述从“舞鲤鱼”的历史渊源、传统习俗和表演的精妙之处到他们的儿时记忆与情感联结挖掘可能未被文字记录的珍贵细节。
▲团队采访当地居民
Q1、阿姨您好,请问您知道“舞鲤鱼”的大概巡演路线吗?
“舞鲤鱼”在一般情况下会沿着平海镇的主干道路进行巡演。在一些特殊的日子,比如说观音诞,就会专门规划路线,绕道到供奉观音菩萨的地方,多停留一会儿来进行表演。
Q2、据我了解,潮汕英歌舞会在放鞭炮的店面前多停留表演。那我们的平海“舞鲤鱼”表演队伍会在一些放礼炮的店铺前多停留表演一会儿吗?
这个得分两种情况,第一种是一般巡演的话,由于交通拥堵,时间紧急等因素,就不会到私人的店铺去停留表演;如果是私人的小型活动,就可以在店铺面前去停留表演。
当地的中小学生,作为文化传承的未来力量,孩子们眼中的“舞鲤鱼”是什么样子?队员们轻松的方式与孩子们交流,捕捉他们纯真而独特的视角,以此来评估“舞鲤鱼”在年轻一代中的文化影响力。
▲队员采访当地中小学生
Q1、作为一个进行“舞鲤鱼”表演的初中生,你的排练时间一般在什么时候呢?
一般在星期六的时候,或者是放暑假的时候进行集中排练,每一次大概排练两到三个小时。
Q2、“舞鲤鱼”的表演队伍里有没有招募外村的学员呢?
没有外村的人,以前也没有过。基本都是招募西北村的中小学生。
队员们一句句亲切的询问,打开了居民和学生们的话匣子。调研不仅收获了关于“舞鲤鱼”记忆历史的一手信息,也更加真切地触摸到了不同年龄段人群对这项“非遗”项目的认知程度、情感态度以及对其传承现状的看法。团队得以更真实、更立体地把握平海“舞鲤鱼”在当代社会中的传承状态和民众心声。
2、复盘凝练,明晰方向
白天的调研收获满满,夜幕降临后,惠东“鲤”想队并未停歇。队员齐聚一堂,召开了一场高效务实的复盘会议。队员们将白天收集到的访谈录音、笔记、照片等资料进行汇总。共同分析调研数据,提炼出关键信息点。例如:不同年龄层对“舞鲤鱼”的了解程度存在显著差异;居民普遍认同其文化价值,但对具体细节和参与途径认知有限;中小学生兴趣浓厚但相关知识接触较少;大家普遍希望“舞鲤鱼”能得到更好的保护和推广等。
基于调研反馈,团队调整和优化了后续的调研策略、宣传方案以及可能的保护传承建议方向,明确了接下来几天工作的重点。
▲团队的复盘会议
3、队员感想
我们在平海镇西北村进行了调查,对象涵盖老年、中年、青少年群体,身份包括本地居民以及学生。通过与他们的交流,我了解到大部分人都或多或少地对“舞鲤鱼”有一定了解,并且充满了自豪感,也表达了希望“舞鲤鱼”能够传承下去的意愿。
这让我深深地感受到一项“非遗”要想传承下去,并不只是传承人和政府的事,也需要我们,需要更多的人参与其中,为“舞鲤鱼”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黄森湧
活动结语
通过深入调研与复盘分析,惠东“鲤”想队对“舞鲤鱼”“非遗”文化的传承现状有了更清晰的认识。团队将继续探索更多创新方式,推动“舞鲤鱼”文化的保护与传承,让这一古老技艺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活力,吸引更多人参与其中。
撰文|陈冬琪、吴敏荧
图片|侯埌焜
一审|李淑芳
二审|彭朝霞
三审|包国滔、穆静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施汶哲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