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访红色足迹 青春对话信仰——广西师范大学“红心筑梦”团队在李明瑞韦拔群等革命烈士纪念馆上了一堂特别的思政课

发布时间:2025-08-11 18:39   来源:大学生云报 | 李木标   阅读 1.5千+一键复制本页标题和网址

报告总结

大学生云报8月11日讯(通讯员 李木标)  南宁的盛夏,青松翠柏环绕下的李明瑞韦拔群等革命烈士纪念馆,肃穆中透着历史的厚重感。近日,广西师范大学“红心筑梦”社会实践团队的年轻学子们,带着对历史的追寻与敬意,走进了这里。他们此行的目的,远不止于参观,而是踏上一片红色热土,亲身感受一堂浸润心灵的“行走的思政课”。 这一次,他们选择用自己的双眼去发现,用自己的心灵去丈量那段烽火岁月。

▲图为李明瑞韦拔群等革命烈士纪念馆门口

推开纪念馆沉甸甸的大门,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在眼前徐徐展开。 队员们放慢脚步,在展柜前驻足凝视。李明瑞将军展区里, 一盏小小的煤油灯吸引了历史专业的王同学的目光。灯光微弱,却仿佛穿透时光。“这盏灯,一定曾照亮将军在无数个长夜里寻求真理的书桌,”王同学在笔记本上飞快记录,“看着他用过的钢笔、翻阅得起了毛边的马列著作,课本上那些名字不再是冰冷的符号,历史一下子就有了温度和呼吸。 从北伐名将到红七军、红八军的总指挥,这盏灯,或许正是他思想转变的见证者。”

▲图为李明瑞烈士的简要说明


步入韦拔群烈士展区,“快乐事业,莫如革命”八个遒劲的大字,瞬间攫住了所有人的心。 来自河池的队员小潘眼眶微热,“‘拔哥’的故事,在我们老家是刻在骨子里的记忆。”他俯身仔细端详着展柜里烈士的亲笔信,又望向一旁乡亲们掩护红军用过的背篓,声音有些发紧:“这些实物,比任何传说都更有力量。 一笔一划,一篓一筐,都是革命者与老百姓那份血肉相连、生死与共情谊最真实的写照。” 一件件饱经战火洗礼的遗物,一封封字迹在岁月里洇开的家书,无声地诉说着过往,让这群“00后”大学生真切触摸到了革命者滚烫的信仰与生命的温度。

▲图为韦拔群烈士展区

一面镌刻着密密麻麻姓名的英烈墙前,空气仿佛凝固了。团队负责人蒙同学久久伫立,目光扫过一个个名字。 “每一个名字,都是一段戛然而止的青春,”她轻声对同伴说, “很多人牺牲时,年纪和我们相差无几……这面墙,就是一部用生命书写的青春史诗。”这份无声的时空对照,像一记重锤,敲在年轻的心上。

在纪念馆精心复原的沉浸式场景区,当年红军山洞的艰苦岁月被真实再现。 队员小韦蹲下身,指尖几乎触碰到复原场景中冰凉粗糙的石桌石凳。 “真难想象,”他 低声感叹,“就在这样潮湿、昏暗的山洞里,靠着微弱的油灯,先辈们开会决策、坚持斗争。我们今天脚下平坦宽阔的路,是他们用生命一寸寸铺出来的。”

行走在展馆的各个角落,年轻的思绪在历史与现实间激荡。“这次寻访,最大的收获是把书本上那些宏大的叙述,变成了有血有肉、有细节温度的真实历史。”团队指导老师赵教授看着沉浸其中的队员们,深有感触。“‘红心筑梦’的意义,就在于引导青年在实地的行走、触摸和感悟中,让红色基因真正融入血脉,去思考我们从哪里来,要往何处去。 你看,他们在遗物前凝神驻足,在场景中低声交流碰撞,在英烈墙前久久沉思,这种主动的探索和共鸣,正是实践教育最珍贵的价值所在。”

▲图为队员参观李明瑞韦拔群等革命烈士纪念馆

步出纪念馆,阳光洒满台阶,格外明亮。团队成员们自发在馆前广场合影。鲜艳的团旗下,一张张年轻的面庞朝气蓬勃,眼神里多了一份沉甸甸的收获。他们约定,要将这份“沉浸式”学习的震撼与感动带回去,通过主题团日、故事会分享给更多同龄人。让百色起义的烽火记忆,让红七军、红八军熔铸的革命精神,在新一代青年心中扎下根、发出芽,最终化作筑梦路上那份笃定前行的力量。

▲图为广西师范大学“红心筑梦”团队队员与前来打卡的中学教师合影留念

信息来源于广西师范大学“红心筑梦”团队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李木标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

46 赞
  • 相关新闻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