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天津师范大学“法韵沁心·青衿传习团”奔赴天津市和平区庆有西里社区、河北省张家口市万全区人民法院和膳房堡乡巨德堡村等地,深入基层,开展普法实践行动。
法庭实践:在司法一线夯实专业根基
在基层法院的实践学习中,团队系统开展三项核心活动:深度庭审观摩中,成员旁听电信诈骗、劳动争议等典型案件,研读卷宗20余份,重点分析法官对庭审节奏的把控及证据认定逻辑;模拟法庭实战环节,学生分组还原农民工欠薪纠纷案全流程,从庭前证据分类到判决书撰写,在法官指导下精准运用法律术语,避免使用“严惩”等情绪化表述;智慧警务研习时,于公安机关指挥中心学习智能监控系统如何实时捕捉治安隐患,理解大数据在诈骗预警中的应用原理。
守护青苗:让法治种子在社区生根发芽
聚焦未成年人保护,团队创新普法形式:开发《校园霸凌行为对照手册》,用手册内生动形象的表达方式厘清10种隐性欺凌的法律责任边界,帮助青少年轻松地了解了该领域详细的法律知识;在模拟辩论环节,社区同学化身辩论队员,针对“校园霸凌到底是不是学生间的玩笑”这一话题展开激烈地辩论,通过质询与回答间的针锋相对掌握法理知识,如界定开玩笑与人身伤害的法律条款等。除此之外,在活动中,团队成员还现场演示“青少年模式”设置,结合学生沉迷网游盗刷家长钱财的真实案例,解析《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中家庭监管责任。
“以前认为法律十分严肃,离我们十分遥远,经过这次活动发现原来我们的生活里处处是法律的身影。”参与活动的学生说。在此次实践活动中,许多学生表示:“不仅学习了许多法律常识,也为自己在日常生活中遭遇不公对待后进行合理的反抗提供了底气与信心。
乡土法耕:为乡村振兴注入法治动能
针对乡村法律需求,团队推出定制服务,开展以“法润生活·手册进万家”为主题的系列活动:编制三类手册——给村民的手册用方言俗语解读土地权益、邻里纠纷等内容;为干部准备的手册聚焦村务管理法律实务;针对企业的手册则详解涉农合同风险防范。设立流动普法点:在村调解室结合宅基地纠纷现场调解,发放《证据收集口袋卡》;针对农民工群体,重点宣讲《保障农民工工资支付条例》,演示“全国根治欠薪线索平台”操作步骤。同时,团队在活动期间借助村民大会开展集中普法,组织村民围绕手册内容讨论实际问题。在村民代表大会现场,团队提前解读《土地管理法》征地补偿规则;面向老年群体开设“继承法故事会”,发放《赡养协议范本》。同时,在活动期间:通过团队成员融合当地方言与文化习俗的生动讲解,不少老人都纷纷点头,表示此次活动帮助他们对日后的生活中涉及相关法律事件的处理更加有信心和底气了。
实践答卷:青春与法治的同频共振
经过几十天的深入实践与细致调研,团队形成法治沉浸式剧本工坊创设"三幕式"剧本结构、乡村定制化普法服务等成果。“将晦涩法条转化为村民的语言,让维权意识扎根孩子心里——这便是法治建设的青春力量。”指导教师总结道。当法律从书本走向田间地头,成为农民解忧的钥匙、少年自护的盾牌,法治中国的根基便在知行合一中愈发坚实。
从庄严肃穆的法庭到稻浪翻滚的乡野,师大学子以专业为犁,深耕法治沃土。那些在调解室里释怀的笑容、在普法课堂中闪亮的眼眸,共同绘就新时代青年与法治中国建设的双向奔赴。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赵梓健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