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话推广——重外院学子助力居民,共建友好语言桥梁

发布时间:2025-08-13 00:38   来源:大学生云报 | 杨宇晗 陈柯燃   阅读 365一键复制本页标题和网址

新闻报道

大学生云报8月13日讯(通讯员 杨宇晗 陈柯燃)为助力乡村文化交流、破解语言沟通壁垒,炎夏七月,重庆外语外事学院“青山筑梦 薪火传习”溪望启航乡村振兴促进团奔赴重庆市巫溪县,聚焦当地普通话使用现状,联动当地村民、外来少数民族居民及村镇干部,以实地调研、语言引导宣讲会等行动,架起普通话交流桥梁。通过实地调研、语言引导等多元方式,关注当地日常沟通的实际状况,用镜头记录下这片土地的独特韵味,为区域交流与形象传播注入新活力。

图为支教班结束实践团与孩子们合影留恋。谭皓泽供图 

实践团深入巫溪县上磺镇、宁厂镇,以线下调研为基石,通过问卷、访谈,精准把握当地居民语言使用习惯、熟练程度与学习意愿。调研发现,上磺镇部分村民日常交流依赖方言,居民会上一位老人这样说道:“听得懂,就是不会说”,他还聊起,家里小孙子一放学就爱用普通话讲学校里的新鲜事,叽叽喳喳吵的不行;宁厂镇作为旅游窗口,从业人员普通话应对复杂情境能力待提升,如果遇到外地游客,面对双方都不标准的普通话,她们时常求助小辈来进行“翻译”。

图为实践团成员在宁厂镇衡家涧社区进行普通话宣讲活动。黄艳林供图  在多群体聚居的巫溪,语言差异影响生活交融。7月14日,实践团专门走访一位新疆籍羊肉串老板,了解其对普通话的接受程度,经问询后发现:老板日常交流简单沟通无碍,可深度交流时,需依赖初中儿子或手机打字。案例清晰表明:提升普通话水平,是打破信息壁垒、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一环。

图为实践团成员采访新疆级居民,进行普通话问卷调查。黄艳林供图

为回应需求,实践团策划“美丽中国 美丽巫溪”宣传视频。镜头前,实践团成员用流利的普通话为大家科普和讲解普通话的宣传史;当地村支书带头村民,以真诚的乡音回应实践团的分享;新疆同胞则与实践团分享了在巫溪工作生活的温暖体验,言语间满是对这片土地的真挚情感。这部由多方共同参与的视频,不仅是巫溪风貌的生动名片,更成为构建区域认同、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鲜活载体。

图为实践团成员与村民拍摄“美丽中国 美丽巫溪”视频合影。黄艳林供图

依托专业所长,实践团在走访中同步开展灵活实用的语言指导。在上磺镇,成员们除参与群众会宣传外,还通过教授孩子们《童心向党》、《国家》等红歌学习,帮助孩子掌握基本普通话口语用词;面向宁厂古镇居民,则侧重优化旅游服务场景中的沟通技巧。“哪个叔叔/嬢孃知道,‘厕所怎么走’这句话用普通话怎么说吗?”实践团队长杨鑫在宣讲时发出提问。第一排的奶奶积极举手,夹杂口音的话让大家乐开了眼。

图为实践团成员教授孩子们学习红歌《国家》。黄艳林供图

此次巫溪之行,重外院学子以沟通为切入点,既回应了基层生活的实际需求,也为地方形象传播开辟了新路径。从田间地头的细致调研到镜头前的真情流露,每一项行动都扎根于现实,既让团队在实践中深化了对基层的认知,也为区域交流效能的提升提供了切实助力。(通讯员 杨宇晗 陈柯燃 图片 黄艳林 谭皓泽)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陈柯燃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

13 赞
  • 相关新闻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