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苗家花带在数字时代绽放新彩

发布时间:2025-08-13 00:38   来源:大学生云报 | 段柯妤   阅读 1.4千+一键复制本页标题和网址

新闻报道

近日,作为湖南工商大学数智人居志愿服务队的一员,我们一同走进湘西古丈县曹家村,亲历了一场以 “实地探访 + 数字传播” 模式助力苗族打花带手艺传承的活动。这场跨越传统与现代的实践,让我对非遗保护与创新发展有了更为深刻的体悟。​

在曹家村的几日里,传承人指尖翻飞的彩线仿佛编织着一部活态的苗族历史。通过与传承人深入交流,我们得以系统梳理这项技艺的脉络:从明清时期作为苗族青年定情信物的浪漫起源,到战乱年代用于传递暗号的实用智慧;从 “万字纹” 蕴含的祈福寓意,到 “蝴蝶妈妈” 纹样承载的民族图腾记忆。每一道工序 —— 固定经线时的精准丈量,起头时的巧妙打结,打底时的耐心排比,挑织时的千变万化 —— 都凝结着苗族先民的生活智慧与审美追求。这种近距离的观察,让我真切感受到非遗并非博物馆里静止的展品,而是流淌在民族血脉中的文化基因。​

更令人振奋的是团队探索的传承新路径。当直播镜头对准传承人灵巧的双手,当 “学徒” 们专注的神情与彩线交织的画面同步传向云端,一场打破地域界限的文化对话就此展开。屏幕前的观众不仅能直观感受打花带从经线固定到纹样成型的全过程,还能通过队员们穿插讲解的文化故事,理解每一个图案背后的民族记忆与生活哲学。这种 “技艺展示 + 文化解读” 的直播模式,让古老手艺走出深山,在现代传播语境中焕发出新的生命力。​

此次活动让我深刻认识到,非遗传承既需要坚守传统技艺的本真,更需要找到与当代社会对话的方式。湖南工商大学数智人居志愿服务队以青年视角搭建起传统与现代的桥梁,用数字技术为非遗注入传播动能,不仅让更多人认识了打花带手艺,更激发了大众参与传承的热忱。这启示我们,在数字化时代,唯有让非遗走进生活、融入时代,才能让其在传承中发展,在发展中传承。​

离开曹家村时,传承人赠予的一条彩线斑斓的花带在阳光下格外亮眼。它不仅是一份珍贵的纪念品,更象征着非遗传承的希望 —— 当传统技艺遇上数字传播,当青年力量融入文化传承,那些深藏于民间的智慧瑰宝,必将在新时代绽放出更加绚丽的光彩。


声明:本文为大学生云报版权文章,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以任何其它方式使用,如需转载请与大学生云报取得联系。

审定:段柯妤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

47 赞
  • 相关新闻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