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云报讯(通讯员 王彦康、陈灵薇)为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关于 “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的重要部署,同时瞄准第十九届挑战杯 2025 年度中国青年科技创新 “揭榜挂帅” 擂台赛(学生赛道)中 CQ-02 基于深度推理大模型的自适应学习路径规划研究比赛方案赛题,湖北汽车工业学院智能家教科研攻关队自暑期起,开展了 AI 家教模型研发专项社会实践,破解 “受限于人工成本与经验差异,多数家庭难以获得‘量身定制’的家教服务” 的教育难题。这支由数字经济、大数据管理与应用、智能科学技术等跨专业学子组成的团队,以 “让个性化辅导走进普通家庭” 为目标,通过梳理教学数据、构建知识图谱、优化系统机制,在赛事导向与现实需求的双重驱动下,完成了一次从 “理论探索” 到 “实践落地” 的青春实践。
实践的初心,源于团队成员自身在中学时代对学习痛点的切身体会。“刷题刷到崩溃时,多希望有个工具能一眼看穿自己的卡壳点;问老师怕耽误时间,单独查又总被零碎信息绕晕。” 团队队长王同学坦言,正是这些学生时代的困惑,让大家萌生了研发 “懂学生” 的智能家教工具的想法。据教育部数据,超六成家长存在教育方法困惑,城乡教育资源不均问题突出,这更坚定了团队用技术弥合差距的决心。
▲图为实践团队线上研讨小组会议的系统纪要
暑期实践中,团队分三步推进研发:第一步聚焦 AI 模型调试,部署模型进行微调训练,搜集整理 7000 余份高中数理化生教学数据,以 JSON、CSV 格式整合后纳入模型,通过正则表达式校验确保数据准确性;第二步搭建知识图谱数据库,采用服务器版 Neo4j,将学科知识点按 “概念 - 公式 - 应用” 关联,形成可动态更新的知识网络,方便学生快速定位关联内容;第三步完善系统工作机制,通过提示词工程设计标准化指令,让 “知识检索 Agent”“答题分析 Agent” 等智能体协同工作,实现 “学生提问→查找知识点→分析问题→生成答案” 的全流程自动化。
▲图为团队微调的DeepSeek模型服务接口API配置(API接口敏感信息做打码处理)
“为让模型更贴近中学生思维,团队特意加入‘同龄人视角’—— 比如用‘学长式’语言拆解难题,记录学生常错的‘陷阱点’。” 团队成员杨舒涵同学展示着模型界面,“像生物里判断‘细胞呼吸方式’的题,系统会先关联‘有氧呼吸与无氧呼吸的反应式、条件差异’这些前置知识,再用‘运动员冲刺后喘气(有氧 + 无氧)、苹果储存久了会酒味(无氧)’这类生活化场景例子讲解,帮大家区分不同呼吸类型,这是从团队成员自己的学习经验中提炼的技巧。”
▲图为团队构建的Neo4j图数据库浏览器界面示例
在技术攻坚过程中,团队也面临不少挑战。知识图谱节点关联出错、模型输出答案风格不统一…… 大家通过反复测试数据、优化提示词模板逐一解决。“有次为了修正生物‘细胞结构’知识点的关联错误,团队成员对着教材逐字核对,快熬了个通宵才理清逻辑。” 成员杨成俊同学笑着说,这段经历让他深刻理解了 “细节决定成败”。
▲图为部分知识节点原始数据对照表
智能网联汽车学院指导老师李飞老师也评价道:“这项实践打破了学科壁垒,让学生将人工智能、教育学等知识融合应用,既提升了技术能力,更培养了‘解决实际问题’的担当。”
实践虽已初见成效,但团队的脚步并未停下。目前,模型已基本具备 “诊断 - 备课 - 反馈” 全流程功能,能通过分析学生答题数据动态调整辅导内容。接下来,团队计划邀请中学师生参与测试,进一步优化交互体验。
▲图为模型全工作流展示
“以前觉得‘科技服务社会’很宏大,现在发现,能让山区孩子通过团队研发的模型轻松弄懂一道题,就是最好的实践。” 湖北汽车工业学院智能家教科研攻关队队长王彦康如此感慨。此次实践不仅是一次技术探索,更让团队读懂了青年学子的时代责任 —— 用青春智慧回应社会需求,让技术的温度照亮更多成长之路!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曾钰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