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广东工业大学“清泉”实践队怀揣着“汇聚点滴护水心,共筑万里清波梦”的坚定信念,奔赴广东省台山市北坑村,开展了为期7天的“三下乡”实地调研与科普实践活动。他们以专业知识助力乡村振兴,用实际行动守护乡村水源净水长流,为乡村水环境治理绘就青春答卷,书写护水担当。
图为“清泉”实践队在北坑村村委会大门合影 扎根乡土,摸清“家底”
实践伊始,队员们与北坑村村委会紧密对接,通过查阅资料、交流访谈,细致了解村落基本水环境和治理现状:北坑村,作为台山市典型的山区村落,长期面临供水设施老化、水质保障不足等问题,这制约着村民生活质量的提升与乡村振兴的进程。了解基本情况后,实践队成员兵分多路,深入荣安村、西安村,实地探查池塘、河流、水井等水源地,查看明渠排放的生活与工业污水——水体泛黄发臭,垃圾漂浮,让队员们直观感受到治水的迫切。
走街串巷入户问询,村民们的心声牵动队员:“自来水有时有虫子,消毒水味重”、“鱼塘荒废后垃圾成堆,看着心疼”……这些质朴反馈,成为实践队后续行动的关键依据。
为更加精确、科学地了解当地情况,队员还进行了线上问卷调研与数据分析。结果反映:仅约20%的村民能准确说出几种常见的水资源污染;约52.6%的村民在日常用水过程中不会刻意节约用水,存在长流水的情况。通过数据队员还了解到,村民认可水资源保护重要性,但在行动上仍有不足。政府的护水工作起到积极作用,也期待在未来宣传、整治与技术层面的工作能更上一层。
图为实践队成员询问当地村民鱼塘水质情况
走进工厂,探寻治污“密码”
为进一步了解污水处理过程,队员们深入周边餐具处理工厂探访。
在厂区,队员们亲眼见证厂区污水历经沉淀、絮凝、过滤,逐步褪去浑浊、重归清澈的全过程。然而,调研中也发现部分问题:处理过程密闭性较差,异味刺鼻弥漫;淤积的污泥堆放时间过长,已经有明显发酵气味;在收集经处理后排出的水进行分析后发现,处理水浊度含量三次测算平均值为41.6NTU,远高于居民用水,同时余氯含量为4mg/L,含量略高,直接排入河流沟渠难免对其生态造成影响。
基于专业知识储备,实践队针对性企业“问诊开方",提出“优化添加活性炭吸附净水工艺,提升净水效率”“规范污泥分类暂存与清运流程,杜绝二次污染”等针对性建议,助力企业减污治污,共创美好家园。
图为实践队队员采访餐具处理厂厂长有关工业废水处理问题
牵手童心,共育亲水“嫩芽”
“污水变清居然这么神奇!”在北坑小学的环保课堂上,队员们以图片、视频为窗,解析污染危害,让孩子们直观认知水之“病”。队员们还借砂石、活性炭等材料制作简易净水装置,以实验为桥,搭建污水“重生”舞台,使他们亲手体验浊流焕新之轨迹,沉浸式感受净水原理。奇妙的变化激发强烈好奇,课后,孩子们积极询问队员净水相关问题,还纷纷许下“节约用水,争当护水小卫士”的承诺。
此次课程,是点亮童心的火炬,让环保的种子在童真里扎根。孩子是乡村未来的“掌灯人”,护水意识须从娃娃抓起,唯有将环保理念深植下一代,以童心为起点,带动家庭、辐射乡村,方能从根源扭转乡村用水旧习,让节水护水成为流淌在乡村血脉里的新自觉,为守护碧水清流筑牢代际传承的坚实根基。
图为实践队队员指导北坑小学学生制作简易净水装置
从乡土水质“家底”摸排,到工厂治污“密码”探寻,从问卷调研洞察护水现状,到环保课堂播撒亲水“嫩芽”。这一程,是知识向行动的跨越,是青春与乡土的共鸣。未来,愿这份护水热忱持续传递,让节水护水成为更多人内化于心的自觉,共同守护乡村碧水,实现清水长流,生态永续。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郭绍文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