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云报8月12日讯(通讯员:苏静怡 高达裕)近日,福建农林大学安溪茶学院"山湖知行"实践队的队员们继续在安溪县湖头镇山都村仙都小学播撒艺术的芬芳,一场别开生面的吉他课,让孩子们在琴弦的震颤中触摸音乐的脉搏,在旋律的流淌里点燃对艺术的向往。
课堂伊始,实践队员怀抱一把木吉他登场,立刻吸引了孩子们好奇的目光。为了让初次接触吉他的孩子们,尤其是低年级学生轻松理解乐器构造,队员们别出心裁地将吉他的琴头比作"脑袋",琴颈喻为"脖子",共鸣箱视作"身体",生动形象的类比让抽象的乐器结构瞬间变得鲜活可感。配合精心准备的视频资料与实物展示,孩子们眼中的疑惑渐渐消散,取而代之的是探索的热切。
(图为实践队员讲解吉他基本知识,王玉辉\摄)
指尖与琴弦的邂逅,总能碰撞出奇妙的声响。实践队员先是以指腹轻拨琴弦,再换用拨片拂过弦间,高低错落的音符如泉水叮咚,在教室里漾开圈圈涟漪。"大家听,不同的弦会唱出不一样的歌哦!"队员一边演示,一边引导孩子们感受力度变化带来的音量起伏,品位切换造就的音高流转。当指尖的轻重缓急与琴弦的张弛震颤交织,音乐的奥秘如画卷般在孩子们眼前徐徐展开。
(图为实践队员向学生演奏歌曲,姚丽霞\摄)
从古典吉他的优雅醇厚,到民谣吉他的清新灵动,再到电吉他的热情奔放,队员们通过视频短片带孩子们穿越吉他的百年发展史。那些镌刻在时光里的乐器故事,那些凝结着匠心的形制演变,让孩子们知晓这把小小的乐器背后,竟藏着跨越世纪的文明印记。课堂上,不时有孩子举起小手,兴奋地分享自己心仪的吉他类型,眼中闪烁着被艺术点亮的光芒。
(图为实践队员与同学交流经验,张海毅\摄)
理论的铺垫终要化作旋律的共鸣。当《粉刷匠》轻快的节奏响起,孩子们不由自主地跟着哼唱;《新年好》的熟悉旋律流淌而出,课堂瞬间变成欢乐的海洋;《上学歌》的纯真曲调里,孩子们的歌声愈发清亮。实践队员指尖翻飞,琴弦轻吟,将孩子们耳熟能详的童谣演绎得别有韵味,教室内外,音符与欢笑交织成最动人的乐章。
"谁想试试让琴弦唱歌呀?"演奏结束后,实践队员的邀请立刻得到孩子们的踊跃响应。在队员的耐心指导下,孩子们小心翼翼地怀抱吉他,学习用拇指与食指对应拨响不同琴弦,尝试用左手按准品位,模仿着简单的扫弦动作。指尖或许生涩,节奏或许稚嫩,但当属于自己的第一个音符响起时,孩子们脸上绽放的笑容,比盛夏的阳光还要灿烂。
(图为实践队员教学生如何弹奏吉他,周文莉\摄)
一堂吉他课的时间或许短暂,但音乐播下的种子却已悄然扎根。在"山湖知行"实践队的用心浇灌下,这些来自山乡的孩子正透过艺术的窗口,看见更广阔的世界。当最后一个音符消散在风中,孩子们眼中的恋恋不舍,便是这场音乐之约最美的回响——因为他们知道,对音乐的热爱与向往,已在心中长出翅膀,终将飞向更远的地方。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时卫平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