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农林大学“山湖知行”实践队开设中国结手工课 借非遗技艺培育青少年文化自信

发布时间:2025-08-12 18:00   来源:大学生云报 | 苏静怡 姚丽霞 高博雯   阅读 588一键复制本页标题和网址

新闻报道

大学生云报8月12日讯(通讯员 苏静怡 姚丽霞 高博雯)7月14日上午,福建农林大学“山湖知行”实践队在福建省泉州市山都村仙都小学支教期间,顺利开展了精心策划的中国结手工课。本次课程以“传承千年文脉,培育文化自信”为核心理念,旨在通过沉浸式的手工制作体验,让小朋友们近距离感受非遗文化的深厚底蕴,在动手实践中筑牢文化认同,播撒传承种子。

课堂伊始,实践队员小姚带领小朋友们梳理了中国结的历史脉络与文化内涵。作为汉族特有的手工编织工艺品,中国结的起源可追溯至上古先民的结绳记事,历经汉朝礼仪装饰阶段的发展,逐步演变为集实用与审美于一体的传统技艺。它既承载着汉族悠久的历史记忆,又凝结着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讲解中,一名小朋友敏锐发现中国结的对称特征,队员小姚当即肯定道:“这位小朋友观察得非常仔细,这正是中国结蕴含的对称美学,对应着传统文化中‘中和圆满’的哲学思想。”

图为队员小姚在介绍中国结的由来

动手实践环节中,实践队员们化身“文化使者”,以耐心细致地指导护航孩子们的探索之旅。“大家拿绳时注意,先留出一拇指长度的绳头,这里要拧紧固定,不然编到后面容易散哦。”队员小苏在台下手把手引导,“来注意看,这根绳要从前往后穿过上半部分的空隙。”小高也特别提醒中国结的对称结构:“两边都要折出对称的圆圈,左边多大,右边也要保持一样,这样编出来才好看,这也是中国结的讲究。”针对操作较慢的小朋友,实践队员们以引导为主,鼓励他们自己动手,而非直接代劳。小朋友们专注于手中的彩色扭扭棒,在“穿、绕、折、拉”的反复实践中逐步掌握编织技巧,课堂上不时响起完成作品的雀跃之声,传统文化的魅力在互动教学中持续浸润人心。

图为队员小高为小朋友们讲解中国结的制作过程

下课铃声响起,课堂暂告一段落,但孩子们仍意犹未尽,围着讲台迟迟不肯散去。几位小朋友小心翼翼地从讲台上取走几根扭扭棒,表示要带回家继续练习编织中国结。目睹他们眼中闪烁的期待与热情,队员们不禁展露出欣慰的笑容。这些充满温度的扭扭棒,不仅串联起传统技艺的趣味,更在孩子们心中种下了对动手实践的热爱。这份纯粹的投入与收获,正是此次活动最珍贵的回响。

图为一、二、三年级中国结作品展示

图为四、五、六年级中国结作品展示

本次中国结手工课程,不仅是非物质文化遗产技艺的教学实践,更是文化根源的传承与延续。这种“在实践中学习、在学习中领悟”的模式,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注入了跨代传递的活力,更以具体化的实践回应了“如何使传统文化在当代社会中得以存续”的问题,展现了青年一代在维护文化根源、增强民族自信方面的主动作为与时代责任感。(通讯员 苏静怡 姚丽霞 高博雯)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时卫平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

20 赞
  • 相关新闻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