偶艺行舟探古韵:福州外语外贸学院实践团三下乡,解码漳州布袋木偶戏传承

发布时间:2025-08-13 01:15   来源:大学生云报 | 沈钰、庄家怡、郑佳荣   阅读 517一键复制本页标题和网址

报告总结

大学生云报讯(通讯员 沈钰、庄家怡、郑佳荣)7月31日至8月3日,福州外语外贸学院“偶艺行舟实践团”奔赴福建漳州,开展以“青春为中国式现代化挺膺担当”为主题的暑期“三下乡”活动。队员们发挥专业所长,将目光聚焦漳州布袋木偶戏这门非遗技艺,以实际行动做好宣传与弘扬工作。在坚定文化自信的实践中,青春活力与千年非遗碰撞出传承新火花——在这片交融着侨韵、古韵与新韵的土地上,偶艺行舟实践团的成员以年轻视角,书写着非遗传承的生动篇章。

初遇:探寻布袋木偶戏的历史长河

7月31日,怀揣着对非遗的无限好奇与向往,偶艺行舟实践团抵达漳州,正式开启这场非遗探索之旅。漳州布袋木偶戏,这一福建木偶戏剧种的杰出代表,其源头可追溯至宋代,历经岁月沉淀,于清中叶形成“福春”“福兴”“牡丹亭”等主要流派。2006年,它被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是融合木偶表演、剧目、音乐、木偶制作等的综合性艺术,以指掌操纵木偶进行表演,风格独特,魅力非凡。

8月1日,团队成员们走进漳州市布袋木偶传承保护中心,在这里,梁志煌主任带领大家参观木偶艺术展览馆,馆内的木偶琳琅满目,每一尊都凝聚着历史的厚重与匠人的心血,它们是漳州布袋木偶戏发展历程的生动见证者。

图为成员们在木偶艺术展览馆合影

省级传承人陈黎晖老师亲授技艺,带领实践团近距离感受布袋木偶戏的指尖魔力。他指掌乾坤,木偶便活了起来:红带随手势飘扬,牵丝戏的婉转意境悄然流淌;折扇轻摇时,木偶眉眼含笑,俏皮模样惹人喜爱;步态摇曳间,又尽显身段的柔美灵动。那每一个鲜活的表情、每一步雅致的台步,都是传承人用数十年功底扎扎实实打磨出的功夫。

图为陈黎晖老师表演

谈及与漳州布袋木偶戏的缘分,陈老师眼含温情:“以木为偶,以偶作戏,偶伴我一生,戏如人生。”这句朴实话语里的深挚情感,深深叩动了成员们的心弦,也让他们真切体会到传承人坚守的分量。随后的交流中,陈老师结合自身经验,细致讲解了表演指法、剧目创作逻辑及当下传承现状,让大家对这门艺术的博大精深有了更立体的认知。

图为陈黎晖老师与实践团的合影

夜幕降临,团队成员兵分两路追寻木偶戏的身影。一路专程拜访蔡海土老师,在乡村小院里欣赏了一场原汁原味的漳州布袋木偶戏——简朴舞台衬着烟火气,灵动的木偶在指尖跃动,热闹剧情里藏着最本真的民间韵味。

图为蔡海土老师与成员们亲切交谈

另一路则前往漳州市木偶戏剧团,红幕舞台上的创新演绎同样精彩。无论是乡土间的质朴呈现,还是剧场里的匠心编排,演员们指尖的精湛技艺与眼底的饱满热情,都让成员们深深沉浸。大家真切体会到:不管舞台在哪,布袋木偶戏始终带着蓬勃的生命力,这正是它能在时光里流传的魅力所在。

图为观看漳州布袋木偶戏表演

深入:领略木偶雕刻艺术的匠心独运

8月2日上午,团队成员来到了漳州市竹初木偶艺术馆。这座艺术馆由国家级非遗传承人徐竹初先生于1996年个人出资创办,是集木偶艺术展览、设计生产、表演、教学、收藏、研究、娱乐为一体的综合性专业场馆。馆内珍藏着300多件艺术珍品,涵盖徐竹初、徐强和徐强女儿徐翌昕的作品。这些作品融合唐宋绘画风格与现代审美,以精细的雕刻工艺和鲜活的面部表情著称,不仅多次亮相国际展览,还被全球逾百座博物馆永久收藏,成为福建非遗对外宣传的重要名片 。

图为收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徐竹初、徐强父子作品

木偶非遗第七代传承人徐强老师热情接待了团队成员。他不仅细致讲述了木偶雕刻的历史渊源——从一块普通木头到精雕细琢成栩栩如生的木偶头,每一步都凝结着历代匠人的心血与智慧,还耐心接受了大家的采访。成员们听得全神贯注,更亲手触摸感受木偶的质感,对这门雕刻艺术有了愈发直观的认识。

图为徐强老师与团队成员亲切交谈

为更好传承弘扬漳州布袋木偶戏这门非遗文化,偶艺行舟实践团联合漳州市竹初木偶艺术馆,在龙江岁月—马州龙舟博物馆举办了一场别开生面的“指尖乾坤,戏韵传承”漳州布袋木偶戏知识挑战赛,为非遗传播搭起趣味桥梁。

图为知识挑战赛活动合照

活动以问答形式普及木偶戏的历史与基础常识,现场不仅备有精致的文创礼品,成员们还热情分发亲手制作的宣传册——册中满载木偶戏的趣味知识,引得大家纷纷驻足参与,尤其受小朋友喜爱的是活动展示的漳州布袋小木偶,孩子们捧在手心不愿放下,欢声笑语让现场气氛愈发热烈。这场互动活动让漳州布袋木偶戏知识走进更多人视野,既激发了大众对非遗文化的兴趣,也让这项传统艺术在轻松交流中更贴近生活。

图为知识挑战赛现场热闹非凡

传承:青春力量续写非遗新篇

8月3日上午,实践团再次来到漳州市竹初艺术馆,跟随徐强老师学习木偶制作。看似简单的木偶,制作过程却极为复杂,从选材、雕刻、上色到组装,每一步都需要十足的耐心与细心。在徐强老师的指导下,成员们亲身体验,深刻感受到木偶雕刻的不易,也更坚定了传承这门技艺的决心。

图为团队成员现场体验木偶雕刻

此次“三下乡”,成员们用四天时间扎进漳州布袋木偶戏的世界:看展馆里的木偶讲历史,听传承人说手艺里的坚守,亲手捏起刻刀学做木偶头,又在知识竞赛里让戏韵走进人群。他们没做什么惊天动地的事,却用年轻人的认真,让这门老手艺多了些新鲜互动的温度。有同学感概:“往后就算不常拿刻刀,也会记着陈老师说的‘偶伴一生’。”其实传承从不是要人人成匠人,而是把这段日子里摸到的匠心、感受到的热爱装在心里——知道传统不是摆在馆里的老物件,是能被年轻一代捧在手心,续着烟火气走下去的活宝贝。这股青春劲儿推着,漳州布袋木偶戏的路,定会越走越亮堂。

撰文|郑佳荣

图片|庄家怡

审核|沈钰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沈钰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

17 赞
  • 相关新闻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