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接力传匠心 竹编巧绘振兴图 —— 湖南学子探访曹家村残疾手艺人张世忠

发布时间:2025-08-13 00:44   来源:大学生云报 | 段柯妤 伍崇文   阅读 966一键复制本页标题和网址

新闻报道

今日,湘西州古丈县曹家村的竹编工坊里,竹丝翻飞间透着别样的热闹。湖南工商大学数智人居志愿服务队的青年学子围坐于此,镜头对准了坐在特制竹椅上的手艺人张世忠 —— 这位下半身瘫痪的残疾人,正用布满老茧的双手,将一根根普通竹条编织成精美的篮筐。一场关于坚守、传承与希望的故事,在采访与直播中缓缓展开。

逆境中的竹编人生:以坚韧为丝,以责任为纬

“最绝望的时候,看着病床上的妻子和空荡荡的家,真想一了百了。” 张世忠的手指在竹条间灵活穿梭,语气却平静得像在说别人的故事。十年前的一场意外让他下半身瘫痪,不久后妻子又查出重病,双重打击让这个家庭瞬间跌入谷底,“是墙角那堆没编完的竹篾救了我。”

他回忆,那时乡亲们常送来新鲜竹料,村支书隔三差五来帮忙翻晒竹条,“他们说‘世忠,你这手艺是咱村的宝,不能丢’。” 看着病妻期盼的眼神,想着不能让祖辈传下的手艺断在自己手里,他重新坐在竹编台前,每天从日出编到日落,“编着编着,心就静了,觉得日子还有奔头。” 如今,他靠编织篮每月能有近千元收入,虽不富裕,却撑起了整个家。

乡土技艺的独特密码:让老手艺接上 “新地气”

“咱曹家村的竹编,讲究‘一料二编三配色’。” 提到手艺,张世忠眼里泛起光。他拿起一只刚编好的竹篮,指着细密的纹路介绍:原料取自村后海拔 800 米以上的楠竹,竹条要经过 “三煮三晒” 才不易虫蛀;编织时用 “经纬交错法”,最密处能做到 “透光不见缝”;图案多取湘西山水、苗族银饰纹样,“你看这只‘蝶戏牡丹篮’,编的是咱湘西姑娘出嫁时的祝福。”

为吸引年轻人,他花了不少心思:把竹编做成手机支架、咖啡杯套等小物件,在编织时加入荧光色竹丝;还常给来学手艺的孩子们讲竹编里的故事,“比如这‘万字纹’,是祖辈盼着日子万万年顺顺当当。” 他笑着说,“老手艺不能老掉牙,得跟着年轻人的生活走。”

善意循环:受助者的 “反哺清单”

“没有大家帮我,我走不到今天。” 张世忠的感激溢于言表。他细数着帮助过自己的人:村委会帮他申请了残疾人补贴和低保,县残联送来特制的编织座椅,前两年志愿者还帮他把竹编挂到了网上卖,“去年冬天,邻村的李大姐冒雪送来 10 斤腊肉,说‘世忠,天冷了,补补身子好编筐’。”

这份温暖,他记在心里,也想传递出去。“我正在教村里三个残疾人编基础竹篮,等他们学会了,就能自己挣钱。” 他计划着,要是竹编能卖得更好,就办个培训班,“让村里的留守妇女、困难户都来学,大家一起靠手艺吃饭。”

青春接力:让竹篮载着精神 “走出去”

直播镜头前,张世忠的编织过程吸引了超 1.2 万人次观看,弹幕里满是 “手太巧了”“想买一个” 的留言。团队成员们围在旁边,笨拙地模仿着他的手法,有人被竹丝划破了手指,用创可贴包好继续练。“我们不仅要帮张师傅卖竹编,更要把他的故事和手艺传出去。” 团队队长说,他们计划整理竹编教程,在校园和社交媒体推广,还想联系电商平台搭建销售渠道。

当被问及若竹编 “走出去” 想传递什么,张世忠摩挲着手中的竹篮,认真地说:“我想让大家知道,咱农村人不怕难,一根竹条能编出好日子;也想告诉像我一样的人,只要肯动手,日子就有光。”

夕阳西下,竹编工坊里的光影渐渐柔和。青年学子们与张世忠约定,秋天再来时,要带着设计好的新图案和订单回来。这双手与那双双手,正共同编织着一幅传统技艺焕新、乡村活力涌动的振兴图景 —— 而青春的力量,恰是这幅图景里最鲜亮的底色。


声明:本文为大学生云报版权文章,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以任何其它方式使用,如需转载请与大学生云报取得联系。

审定:段柯妤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

32 赞
  • 相关新闻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