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脊茶韵·文脉传承——广西师范大学“广西茶地图”实践团走进龙脊镇探寻千年茶脉

发布时间:2025-08-11 17:11   来源:大学生云报 | 严梦   阅读 3.1千+一键复制本页标题和网址

实践报道

为深入挖掘广西茶文化的深厚底蕴,推动龙脊镇乡村振兴注入新活力。7月21日,广西师范大学“广西茶地图”社会实践团队的队员们带着对本土茶文化的热忱,奔赴桂林市龙胜各族自治县开展实地调研。携手桂花茶非遗传承人,深入龙脊镇古茶村落,探寻龙脊茶的历史文化渊源,调研古树茶产业发展现状。

当桂花茶非遗传承人李依宸在百年老屋中冲泡出花香袅袅的茶汤时,实践团队的操作却与众不同——他们手持高清摄像机记录非遗技艺流程,通过数据采集系统整理茶文化历史档案。镜头下,李依宸女士的双手如行云流水般转动茶壶,每一个动作都被精准捕捉。“过去我们靠口传心授,生怕手艺失传;如今青年们用科技让非遗‘活’在云端,这是文化传承的新希望。”她抚摸着老屋斑驳的墙砖,眼中泛起欣慰的光。

团队成员与非遗传承人李依宸女士合影

队员们短暂品茗后,体会到非遗技艺的魅力,竟能如此直观地浸润在一杯茶里,落在舌尖,也印在心上。她笑着说:“来尝尝今年的新茶,这可是龙脊的‘宝贝’。”她的话语里满是对这片土地的热爱,指尖划过茶篓里的茶叶,便打开了龙脊茶的时光长卷。从明清时期山民背着竹篓在云雾缭绕的茶山间采撷野茶,到如今形成“选、晾、炒、烘”的完整技艺体系;从早年靠着马帮将茶叶运出大山,到现在通过电商平台走向全国,李依宸细细道来,每一个细节里都藏着匠人的坚守——“你看这杀青,火候得拿捏得刚刚好,太急了茶叶涩,太慢了又失了鲜爽,全凭手上的感觉。”

队员们好奇地问起桂花茶与其他茶叶在烘焙上的独到之处,李依宸便指着窗外的茶山,“你看那茶树,长在海拔八百多米的地方,常年云雾滋养,不用化肥农药,摘下来的鲜叶带着股子野趣,这是龙脊茶最珍贵的底气。”通过阅读古籍与地方志,实践团了解到龙脊茶最突出的特点就是原生态与千年传承下来的珍贵意义。

团队成员对桂花茶非遗技艺传承人进行采访

实践过程中,队员们亲身体验到龙脊茶的烘焙过程中,烘青环节的高温铁锅前,队员们轮番尝试以传统手法翻炒:手掌微曲,五指并拢,借手腕力道将茶叶抛起又落下,热浪裹挟着青草香扑面而来。揉捻时,茶叶在掌心辗转,纤维断裂的细微声响与汁液渗出的湿润感,让众人直观感受到“破叶成茶”的奇妙。最考验协作的蒸制环节,队员们需精准控制火候与翻炒手法交替使用,茶叶在锅中渐次舒展成扁平挺直的墨色,炒制出的茶香沁入肺腑。随后将茶叶倒入背篓中晾晒,均匀摊开直至放凉。队员们低头观察自己制作的茶样,虽不及师傅的匀整,但指尖残留的茶香,早已渗进这场跨越时空的对话里。

团队成员体验制茶技艺

此行,团队不仅带着笔记本记录技艺细节,更扛着摄像机、拿着录音笔,运用数字影像等前沿技术,将这些口传心授的技艺、藏在老屋里的故事、生长在山间的古茶树,一一“数字化存档”。通过本次实践,为龙脊茶这项承载着壮族、瑶族千年智慧的文化瑰宝,按下时代的“保存键”,让这份带着山水灵气与民族温度的茶香,既能留住根脉,也能借着青春的智慧,在乡村振兴的路上,飘向更远的地方。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严梦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

103 赞
  • 相关新闻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