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走的石榴籽——云南机电职业技术学院“‘石榴籽·心连心’边疆行”实践队

发布时间:2025-08-11 16:38   来源:大学生云报 | 陈晓萍   阅读 6.1千+一键复制本页标题和网址

新闻报道

大学生云报8月9日讯通讯员 陈晓萍、唐玉、杨继玺、冯流苏、肖钦警、茶建红、杨庆云、李仁义、李晓晨、冯群、袁开吉、李福保、赵武龙、王正旺、刘清)近日,云南机电职业技术学院交通工程学院“石榴籽·心连心”边疆行实践队深入边境口岸、民族村寨、产业基地和红色教育阵地,通过实地走访、座谈交流、文化体验等方式,探寻边疆民族地区发展成就,感悟各民族同心筑梦的团结进步故事,以青春视角记录新时代“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相拥”的生动实践,彰显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强大凝聚力。


国门映初心:天保口岸的界碑与交融

实践团在中越边境天保口岸的实践中,目睹了烈日下两国国门隔界相望的景象:中国国门以白色矗立,五星红旗迎风飘扬;越南国门则以红色彰显活力,庄严的界碑镇守边境线,团队在此合影见证国家主权的象征意义。口岸处,越南边民经检查站入境经商采购,军人巡逻与游客打卡的场景交织,勾勒出边民日常往来的生动图景。作为国家一类口岸,天保口岸背靠大西南、面向东南亚,既是云南和大西南对外开放的前沿桥梁,也是通往东南亚的国际大通道及连接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重要平台,让团队直观感受到国门口岸的独特氛围,深化了对“边疆稳则国家安”的理解。

  图为实践队员在天保口岸中越界碑前合影

 图为实践团成员在主题标识前合影

红土生金:东升合作社的共富密码

实践团队探访文山州西畴县东升合作社,追溯“乱到治”的蜕变历程。昔日因缺乏引领而停滞的合作社,在党组织介入后重焕生机:干部扎根基层宣讲经验、完善制度,带领群众实干兴社。旧屋与老照片中,干部群众一心向党、艰苦奋斗的故事静静流淌。如今,红色旅游激活乡村振兴,村民生活蒸蒸日上。团队通过“听、看、体验”,触摸到西畴县各民族在协作中凝聚的深厚情谊,为后续推动边疆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积累了鲜活素材。

 图为实践团成员在东方合作社开展实践活动

 图为实践团成员在绘有红色标语壁画的建筑前合影

 图为实践团成员体验传统农耕农具,感受乡土文化  

石漠变果园:三光村的生态与产业蝶变

实践团队来到三光村,实地探访当地猕猴桃产业及生态治理成效。登上朱峰,俯瞰5000亩猕猴桃园的壮阔画卷。讲解员揭秘“石漠化荒山”的逆袭之路:通过“六子登科”综合治理模式(山顶戴帽、山腰系带、山脚搭台)等系统性措施,实现生态修复与产业振兴双丰收。如今,千亩猕猴桃基地年产值超数千万元,提供就业岗位1.2万余人次,生动诠释“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此行让团队深刻体会到边疆生态治理与特色产业融合的发展智慧。 图为实践队员在三光合影

 图为实践团成员在展厅内聆听讲解员讲解

瑶寨踏歌:猛硐乡的共居共乐图景

清晨薄雾中,团队走进猛硐瑶族乡。青山、溪水与吊脚楼构成诗意画卷,“三月三”长鼓舞的银饰脆响犹在耳畔。在这里,民族团结是“清晨共饮的油茶”,是“田间共挥的锄头”,是“夜晚共跳的舞蹈”,已融入日常肌理。各族群众在共居、共学、共事、共乐中,让“石榴籽精神”落地生根,为边疆发展注入内生动力。

 图为实践队员与少数民族访谈

 图为实践队员与少数民族交流

 实践队员在乡村墙绘前互动留影

 图为实践团成员在乡村墙绘前合影

 实践队员在“云南省强边固防示范村”合影

  匾额承文脉:马洒村的文化共生故事

实践团队走进马关县马洒村。浓郁的壮族风情与深厚的文化底蕴扑面而来,20余块明清至民国匾额诉说着文化交融史。“孝友传家”“德著乡闾”等匾额,既有壮族传统美德,又融入儒家理念;雕花木窗上,壮族图腾与汉族吉祥纹样交错;老人讲述的故事里,壮乡传说与汉家典故相映成趣。马洒村以文化为桥,绘就“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相拥”的生动图景,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写下温暖注脚。 

 图为实践队员在马洒村合影

  实践队员在中式凉亭下,围绕石制器物合影、互动

 图为实践团成员参观乡村建筑,观看墙上“永远跟党走 共筑中国梦”标语与民族织物

 图为实践团在马关县合影

队员感言   

李晓晨:站在国界碑旁,庄严敬礼的瞬间,使命感在心底沸腾。作为实践团队的一员,我深知这方界碑是祖国的象征,背后是无数先辈守护山河的热血过往。这份厚重,让我明白 “强国有我” 不是口号,而是脚踏实地的行动:在考察中,要像探寻界碑故事般,深入挖掘红色历史细节;在团队里,主动担当沟通桥梁,凝聚伙伴力量;未来更要将这份家国情怀融入青春步伐,以脚步丈量使命,用实干传承先辈精神,让 “请党放心” 的誓言,再一次次落地生根。

冯群:走进东升合作社,我深刻体会到党的领导是边疆民族团结进步的“主心骨”。曾经,合作社因缺乏方向几近解体,党组织及时派驻干部,用制度凝聚人心,用实干点燃希望,把一盘散沙重新拧成一股绳。旧屋与老照片静静诉说那段从混乱到振兴的历程,让我明白:只有党旗高高飘扬,各族群众才能找到共同前行的路标。作为“石榴籽心连心边疆行队”一员,我深感责任在肩。下一步,我将把此行感悟转化为行动:用镜头和文字记录边疆故事,用网络平台传播民族文化,搭建更多交流桥梁,让“石榴籽”抱得更紧,让民族团结之花在祖国边疆常开长盛。

肖钦警:站在天宝口岸的界碑前,青灰色的石碑被风雨冲刷得愈发厚重,碑上“中国”二字在阳光下格外醒目。我下意识挺直脊背,拉着队友站到界碑旁——镜头定格的瞬间,指尖触到石碑的凉意,像触到了无数双手的温度。老山之行让我懂了,青年的担当从不是豪言,而是接过英雄的接力棒——就像我们在东方合作社帮老乡直播带货在西畴县学习石漠化治理,都是在用行动续写界碑的故事。这火种,我们会一直传下去。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陈晓萍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

199 赞
  • 相关新闻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