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共青团云南省文山州西畴县委的关心支持下,近日云南机电职业技术学院学子“老山逐风者”队心怀崇敬,踏上了探索“西畴精神”的路途。
“最后一公里”的生命刻度
清晨,实践团队走进曾被石漠化围困、甚至被国外专家断言“基本失去人类生存条件”的岩头村。如今,这片土地已蜕变为焕然一新的生态家园与乡村振兴示范村。在这里,团队成员有幸聆听“现代愚公”李华明村长的奋斗故事——作为全国脱贫攻坚“奋进奖”与“全国脱贫攻坚先进个人”双奖得主,他十二载如一日带领村民凿山修路,以血肉之躯打通进村“最后一公里”,在绝壁之上开辟出脱贫生路。
图为:与李华明村长交流
李村长那句“等不是办法,干才有希望”的铿锵誓言,以及“苦干实干创新干”的昂扬斗志,让在场同学深受震撼。大家纷纷表示,要将这份穿透石漠的精神力量带入校园、刻入骨髓。以“不等不靠”的主动姿态直面人生挑战,用“三干精神”破解成长难题,在青春赛道上践行强滇兴滇使命,让愚公精神在新时代绽放新的光芒。
胜天洞的“石头史诗”
图为:参观胜天洞
在乡政府工作人员的带领下,实践团队踏入刘家塘村的"生命通道"——胜天洞。大家卷起裤腿淌着水用15分钟穿过耗时54年打通的300米隧洞,脚下每一步都踩着先辈们半个世纪的血汗印记,真切感受"一锤一钎凿山河"的震撼——这不是普通的隧洞,而是用意志与血肉之躯在岩壁上刻下的"人定胜天"史诗。走出隧洞时,阳光洒在沾满泥水的裤脚上,恰似先辈精神照亮前路。
摸石谷纪行:触摸地质脉络,解码自然人文密码
图为:摸石谷田间劳作
烈日灼灼的木者村,正是“西畴精神”燎原之地。30年前,300村民点燃“炸石造地第一炮”,鏖战105天,于石漠缝隙抠出365亩“三保”台地,一举解决温饱。同学们循迹而至,搬石除草、挥汗垦种,沉浸式体验“搬家不如搬石头”的豪情,感悟从石破天惊求生,到苦干实干脱贫,再到决胜小康的沧桑巨变,立志把这份坚韧溶入血液,接续奋斗。
当脚踩在“最后一公里”的水泥路上,当手掌抚过胜天洞的凿痕,当汗水滴落在摸石谷的田埂里,老山逐风者队的队员们明白了“西畴精神”的真正意义。从岩头村的“开路”到胜天洞的“穿山”再到摸石谷的“叩石”,大家走过的不仅是路,更是西畴人“敢教日月换新天”的精神史诗。
图片|马金帅 徐睿
撰文|王娜 张娜
排版|陈云 张朝坤
审核|李黎 陆家涛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李黎 责编:陈晓红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