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7日至14日,广西师范大学“寻苗疆银彩,探非遗匠心”实践队深入当地,调研苗族银饰在传承中求创新、在市场中寻突破的生动实践,为非遗技艺融入现代生活、助力“百千万工程”贡献青年观察。当古老的蝴蝶纹翩然栖落书签,庄严的太阳纹在冰箱贴上流转光芒,厚重的银项圈化作腕间灵动的链条——在广西融水苗族自治县的工坊与展厅里,一场关乎千年苗族银饰技艺的“破壁”行动正悄然进行。
在“一家饰品”有限公司工作室,实践队员们见证了传统与现代的巧妙融合。工匠们以现代设计语言重新诠释苗族图腾,开发出兼具民族特色与时尚感的书签、冰箱贴、简约手链等系列文创产品,并积极开拓线上销售渠道。企业负责人表示,创新是生存之道,但如何在保留手工温度与独特性(这是非遗的核心价值)的同时,提升效率、打造品牌、控制成本以适应市场需求,仍是亟待破解的难题。“手工制作凝聚匠心,一位师傅一天仅能完成少量基础配件,产能与订单需求存在鸿沟。”
▲图为“一家饰品”工作室展示的融合传统与现代设计的银饰文创产品
实践队在梦呜苗寨及非遗体验馆调研时发现,旅游为苗族银饰提供了重要的展示窗口和销售渠道。然而,游客购买多集中于纪念需求,对银饰背后的文化故事、精湛工艺了解有限。高昂的原料成本和手工价值也制约了大众消费。队员们建议:“在旅游体验环节,应融入更生动、深入的文化叙事,比如通过AR展示工艺过程、故事性讲解纹样寓意,引导游客从‘拍照打卡’转向‘文化认同’,让银饰真正成为传递苗族精神的纽带,提升其文化附加值。”
▲图为实践队员在梦呜苗寨非遗体验馆调研银饰销售情况
在苗寨内,实践队员随机采访了多位游客。一位年轻游客坦言:“租衣服拍照主要是觉得银饰很华丽、有民族特色,但具体图案代表什么就不太清楚了。”另一位购买了小件银饰的游客表示:“觉得做工很精细,但上面的花纹是图腾?这个真没注意,也不知道做起来这么费功夫。”多位受访游客承认,若非旅游,平时较少关注苗族银饰,对其价值的认知停留在“好看、有民族风”的层面。队员们敏锐指出:“旅游是把苗银卖出去了,但游客光顾着拍照、买纪念,却不了解背后的故事。” 同时,原料成本上涨、手工耗时导致的价格偏高,也制约了大众的消费意愿。
▲图为实践队员在梦呜苗寨银饰店铺与销售人员交流销售情况
在本次深度调研中,实践队成员通过深入走访与亲身体验,真切感受到苗族银饰这一古老技艺在新时代焕发的蓬勃生机,特别是在创新设计、市场拓展与文化传播领域展现出的巨大潜力与积极实践。他们欣喜地看到传承人正尝试将现代审美融入传统纹样,探索银饰的时尚表达;市场力量则致力于通过品牌化运作和多元化渠道,推动苗银走出大山、拥抱更广阔消费群体;文化场馆也积极运用数字化、沉浸式体验等现代手段,显著提升了苗银文化的展示效果与传播广度。青年学子们深刻认识到,要真正实现苗族银饰的“破圈”发展,必须凝聚多方合力:既需要传承人坚守根基、持续创新设计,也需要企业探索品牌化、市场化的可持续运营路径,还需要文化场馆借助科技手段增强文化感染力,更离不开教育体系加强对青少年的文化浸润,培养未来的欣赏与传承力量。带着这份沉甸甸的收获与思考,实践队正系统梳理调研成果,力求形成一份高质量的调研报告,旨在为融水县的非遗保护与活化利用,乃至更广泛区域实施文化赋能“百千万工程”贡献来自青年视角的可行性建议,助力千年苗银在新时代绽放更加璀璨夺目的光华,成为文化自信与乡村振兴的亮丽名片。
(撰稿:杨月华 图片:赖思宇)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赖思宇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