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非遗技艺,弘扬传统文化风采。7月16日,长江职业学院“青马工程”志愿服务队在华容区葛店镇姚湖社区爱心托管班,开启了一场趣味十足的扎染支教课程。通过通俗讲解扎染历史、手把手示范捆扎染色技巧,引导孩子们感受传统工艺的独特魅力。
揭开扎染的非遗面纱
(图为志愿者给小朋友讲解扎染纹样)
大学生云报通讯员 杨雅洁 供图
课堂伊始,志愿者老师手持提前准备好的扎染成品——蓝白相间的方巾、纹样各异的小布袋,瞬间吸引了孩子们的目光。“大家知道这些漂亮的图案是怎么来的吗?”志愿者以提问开篇,引出“扎染”这一非遗主题。
随后,老师用通俗的语言讲解扎染的历史:“早在一千多年前的东晋时期,就有了扎染技艺,古人用棉线捆扎布料,再浸入染料,染出独一无二的花纹。”为了让孩子们更好理解,志愿者还展示了不同的扎染纹样,比如模仿云朵的云纹、规整的几何纹、自然界的花卉图案等等,并通过短视频播放简单的扎染流程,让孩子们直观感受“捆扎—染色—拆线”的神奇变化,在轻松的氛围中种下非遗传承的种子。
解锁扎染的制作密码
(图为志愿者分步骤详细示范扎染过程)
大学生云报通讯员 秦梦瑶 供图
讲解结束后,进入实操教学环节。志愿者们将提前准备好的白色手帕、橡皮筋
蓝色染料等材料分发给每个孩子,随后分步示范制作流程。“第一步,先把棉布对折,像折小船一样折出自己喜欢的形状。”志愿者边说边演示,“第二步,用橡皮筋在折好的布料上捆扎,扎得越紧,染色后留白的花纹越清晰。”孩子们跟着模仿,有的把布料折成三角形反复缠绕,有的捏出小褶皱逐段捆扎,志愿者则巡回指导,纠正不当的捆扎手法。
最受期待的染色环节,采用了更易操作的“滴染”。孩子们戴好手套,兴奋地拿起滴瓶,对着扎好的手帕慢慢滴染,有的在边角滴出连贯的蓝色弧线,有的在中心滴出星星点点的蓝斑,还有的顺着折痕滴出整齐的蓝色条纹,看着白色手帕上渐渐晕开的蓝色印记,孩子们的脸上满是期待。
化解制作中的小难题
(图为小朋友进行扎染)
大学生云报通讯员 刘亦轩 供图
制作过程中,不少小问题接踵而至。“老师,我的橡皮筋总是弹开,手帕都散了!”一个小女孩举着散开的手帕着急地说。志愿者蹲下来,握着她的手重新操作:“先把折好的手帕捏紧,再把橡皮筋拉到最松,一圈圈绕在布料上,最后交叉套两下固定,这样就不会弹开啦。”
还有孩子疑惑:“为什么我扎橡皮筋的地方还是被染蓝了呀?”志愿者仔细检查后解释:“你看,这里的橡皮筋没有扎紧,还有小缝隙,染料就渗进去了。我们再补一根橡皮筋,把缝隙处扎紧,就能挡住染料啦。”此外,有孩子滴染时手不稳,染料滴到了垫板外,志愿者立刻拿来湿抹布帮忙清理,并示范“滴染时眼睛盯着手帕,手腕轻轻动”的小技巧,确保每个孩子都能顺利完成制作。
非遗之美在童心绽放
(图为小朋友们的扎染作品展示)
大学生云报通讯员 徐超悦 供图
当孩子们小心翼翼地解开橡皮筋,一个个独一无二的蓝色扎染手帕惊艳亮相:有的手帕上蓝色晕染成“小太阳”,有的橡皮筋留白处勾勒出“小花朵”轮廓,还有的因为滴染时的随机创意,形成了像“星空”“海浪”一样的纹理,每一块都充满童真与非遗韵味。
“我的手帕像蓝色的小伞!”“我的是海底的珊瑚!”孩子们举着自己的作品,围在一起互相欣赏,还兴奋地向志愿者讲述自己的折法和滴染思路。志愿者帮每个孩子把作品平铺在通风处晾干,并贴上写有“非遗小传承者”的小标签。看着孩子们捧着晾干的蓝色扎染手帕满脸自豪,志愿者表示:“这堂扎染课,让孩子们用橡皮筋和滴染,亲手解锁了非遗的乐趣。未来我们会继续把更多有趣的非遗课程带进社区,让传统文化在孩子们的指尖生根、开花。”
(通讯员:李行怡)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刘亦轩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