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大理的文化历史悠久厚重,绚丽多彩,是云南民族文化的璀璨瑰宝。在漫长的岁月中,大理地区逐渐孕育出独具魅力的大理文化,这一文化又可细分为大理石文化、大理白族服饰文化、大理白族扎染文化等分支。这些文化各有独特韵味,共同勾勒出大理斑斓的文化画卷。其中,大理石文化因石材独特、底蕴深厚而备受瞩目,它既承载着当地先民对自然的敬畏与雕琢智慧,又融入了中原文化的审美意趣和文人雅士的精神寄托;大理白族服饰文化则以精巧的工艺、鲜明的色彩和丰富的象征意义著称,既保留了白族先民的生活印记,又吸纳了周边民族的服饰元素,成为民族身份与文化传承的生动载体;大理白族扎染文化更是以蓝白相映的古朴色调、灵动多变的图案纹样闻名,既延续了传统染织技艺的精髓,又在与现代审美碰撞中焕发新的生机,是白族人民审美情趣与生活智慧的集中体现。
在风光旖旎的大理追寻白族传统工艺的韵味,是团队此次探访的核心目标。2025年7月,山东财经大学“奕奕中纹”云南白族文化调研团队一行人走进大理周城村深处的非遗工坊,细赏扎染布上蓝白相间的蝴蝶纹、茶花图,探访大理州博物馆中大理石的古往今来。穿行在青瓦白墙的巷弄间,不时遇见身着传统服饰的白族老人,与往来的背包客一同驻足,在山水环抱的静谧中,感受千年大理的工艺传承与文化脉动。


图为团队成员在石材博物馆中与大理石展品的合影
大理石是地壳中天然形成的名贵石材,是历经亿万年地质演变的自然瑰宝,拥有悠久的开采与应用历史。它纹理万千,色泽丰富,能凭借天然形成的纹路展现山水、云雾、花木等自然意象,题材涵盖自然景致与抽象意境,色彩从素雅灰白到华贵金黄不一而足,注重纹理的层次感与整体的视觉和谐,不仅以坚硬耐久的物理特性著称,更以独特的天然美感成为艺术与实用的结合体,讲求“质”为“美”用,山水纹与团花纹等是大理石的特色纹理。团队成员通过细赏石材纹理细节领略其鬼斧神工的自然造化,充分感受大地亿万年沉淀的地质智慧。
在大理州博物馆,大理石文化展厅,团队看到瑰丽的大理石,便禁不住深入探索这些天然石材的发展和特点。大理石,因主产于云南大理而得名,其开采利用始于秦汉,魏晋时期多用于雕刻,唐宋时在建筑与装饰领域广泛应用,明清时形成系统的加工技艺与审美体系,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是大理乃至云南地域文化的重要象征。大理石匠人传承古法石材处理技艺,融合白族等民族的审美意趣,将天然纹理与人文设计巧妙结合,逐渐形成独具地域特色的艺术风格,并将诸多经典纹理形态延续下来,成为大理石的代表性品类,例如山水纹、云絮纹、冰裂纹、团花纹、鱼籽纹等。

大理白族服饰是白族文化的鲜活载体,凝聚着白族人民的生活智慧与审美追求,拥有千年以上的发展演变史。它款式灵动,色彩明快,以“风花雪月”为核心设计灵感——头饰象征苍山雪、洱海月,服饰纹样融入下关风、上关花的意象,题材涵盖自然风物与吉祥寓意,色调从素雅的白蓝到明艳的红紫搭配和谐,注重剪裁的利落与装饰的精巧,既以舒适耐磨的棉麻材质适应山间劳作,更以细腻的刺绣、精美的银饰成为民族身份与礼仪文化的体现,讲求“形”载“意”,凤凰纹、茶花纹、蝴蝶纹等是白族服饰的特色纹样。

在大理州博物馆的白族文化展厅,团队看到陈列的历代白族服饰,便忍不住深入探寻这些服饰的发展脉络与独特之处。大理白族服饰,因聚居地大理而形成鲜明风格,其雏形可追溯至南诏大理国时期,明清时吸收中原服饰元素逐渐定型,民国后在保留传统内核的同时融入简约设计,至今仍在节庆、婚礼等场合鲜活传承,是白族文化认同的重要标志。白族绣娘坚守传统针法,将白族的生活场景与祈福心愿绣入服饰,让服饰的款式与纹样承载着民族记忆,逐渐形成“右衽上衣配绣花围裙”“男子对襟褂配头巾”等经典样式,其中女子的“风花雪月”头饰、男子的白色对襟衣,以及遍布衣襟、袖口的吉祥纹样,都是白族服饰的代表性特征。

大理白族扎染是白族民间传统染织技艺的瑰宝,以蓝白两色为主调,通过手工扎结与浸染的方式,在布匹上呈现出变幻无穷的图案,是白族人民智慧与自然馈赠的完美融合。它以棉、麻等天然纤维为载体,经扎、缝、缚、缀等手法形成防染区域,再用板蓝根等植物染料反复浸染,最终洗去浮色后,未扎结处呈现深沉的靛蓝色,扎结处则保留原布的洁白,蓝白相映间,既透着山野的清新,又蕴含着朴素的审美哲思,蝴蝶、茶花、牡丹等吉祥纹样是其常见题材,既贴合自然意象,又寄托着美好生活的向往。

图为团队在周城村扎染工坊内与扎染作品合影
在大理市喜洲镇周城村——这座被誉为“白族扎染之乡”的村落里,调研团队走进百年扎染世家的作坊,探访了大理璞真扎染博物馆,目光被架上悬挂的扎染布所吸引,不禁深入探寻这门技艺的传承与特色。白族扎染的历史可追溯至唐宋时期,明清时技艺趋于成熟,民国年间形成“家家有染缸,户户出扎染”的盛况,至今已有上千年历史,是白族文化中极具生命力的符号。团队成员跟随非遗匠人,团队围站在非遗匠人身旁,指尖抚过浸润着靛蓝的白布。匠人示范着以棉线勾勒纹样,时而缠绕成细密的结,时而折叠出规整的褶,"这针脚要藏进布纹里,染出来才见风骨"。
成员们依样尝试,有人专注于对称的几何纹,有人偏爱灵动的花草形,棉线在手中几经缠绕,白布便有了待显的秘密。浸入染缸时,蓝靛在布面晕开,捞出晾晒后拆线的瞬间,青白相间的纹样骤然浮现——每道纹路都藏着手作的温度,也印着非遗传承的印记。扎染既保留着民族记忆,又随时代审美不断创新,成为白族扎染的标志性图案。
白族纹样,镌刻着千年文脉,如今正呼唤着更多守护的力量。此次调研,让团队里的每一位成员都深切体会到:各位不仅是传统文化的见证者,更该是它的焕新者。打破对古老纹样的刻板认知,用专业视角挖掘其中的文化密码,用双脚走遍白族聚居的村寨田野——这不是口号,而是必须扛起的责任。

接下来,团队成员会带着这份初心,继续摸索让白族纹样“活”起来的路径:让它从老布衫上走进现代设计,从博物馆里融入日常烟火。以青年的锐气与创造力,为这抹流淌在时光里的绚丽纹样,铺就一条更宽、更远的传承之路。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胡家源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

一针一线,织就海南黎族纹饰的文化华章
“三千”世界,遇“践”青春|循迹海岱文明,探寻文明基因
“三千”世界,遇“践”青春|解码邯郸历史,探寻文化根脉
山东财经大学“敢当会创”调研团队:深挖敢当文化底蕴 赋能文创产业突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