薪火相传润乡土,文化赋能助成长

发布时间:2025-08-31 23:15   来源:大学生云报 | 郭文倩   阅读 8.9千+一键复制本页标题和网址

新闻报道

大学生云报8月31日讯(通讯员 张雪琴、刘芳瑞、解晓龙)为深入传承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助力乡村教育振兴,湖北工业大学青佑之光志愿服务团于7月6日赴湖北省黄冈市蕲春县第六实验中学株林校区,成功开展了为期26天的“三下乡”暑期社会实践系列活动。本次活动以“智‘艾’传薪,爱润童心”为主题,精心打造了十余门融合地域特色与非遗文化的兴趣课程,通过沉浸式、互动式的教学新体验,为乡村孩子们开启了一段探索中华文化瑰宝的奇妙旅程。

志愿者们充分发挥专业特长与创新精神,将戏曲、剪纸、民族风情、中医药智慧等丰富多彩的传统文化元素转化为生动有趣的课程内容。从《戏曲小当家》中皮影的制作与演绎,到《解锁新疆的1001个秘密》里新疆多元文化的体验;从《绽放的纸张》中剪纸艺术的精细创作,到《小小中医,大大奥妙》里中医药知识的启蒙传承,一系列课程不仅拓宽了孩子们的文化视野,更在他们心中深深植下了文化自信的种子。志愿者老师们以实际行动响应了“五育并举”的育人号召,为乡村孩子的全面发展注入了深厚的文化力量与青春活力。

戏曲文化进课堂,非遗魅力润童心

在暑期支教活动的多彩兴趣课程中,寇新峰老师带来的《戏曲小当家》课程,为孩子们打开了一扇通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宝库的生动窗口。课程以“什么是戏曲”为起点,深入浅出地介绍了戏曲的悠久历史与不同分支,通过精彩的视频资料与生动的讲解,将唱念做打、生旦净丑的魅力娓娓道来。课程不仅注重知识传授,更强调沉浸式体验。在尤为精彩的第三节课上,焦点投向了被誉为“指尖上艺术”的皮影戏。孩子们不再是被动的观众,而是化身成为小小的非遗传承人,亲手参与皮影人物的绘制与制作。在寇老师的指导下,他们专注地勾勒线条、涂抹色彩,再用灵巧的双手连接起关节,让一个个精美的皮影人物在自己手中“活”了起来。

这不仅仅是一堂手工课,更是一堂深刻的文化体验课。通过理论讲解与动手实践相结合的方式,该课程将非遗的种子播撒进孩子们的心田。它让古老的戏曲艺术从遥远的舞台走到孩子们身边,变得可触、可感、可创造,极大地开阔了他们的文化视野,在实践中增强了他们对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探秘多元风情画,融筑一体民族情

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在于其多元一体、绚烂多彩的格局。加依达尔·阿力合斯别克老师身穿民族服饰主讲的《解锁新疆的1001个秘密》课程,正是一趟开往这片辽阔土地的“文化魔法列车”,带领孩子们进行了一场沉浸式的西域文化探险。课程从家喻户晓的智慧化身“阿凡提”的故事巧妙切入,瞬间拉近了孩子们与遥远新疆的心理距离。在这场探险中,学生们不再是简单的听众,而是化身“探秘小能手”和“导游达人”,通过角色扮演、互动游戏和动手实践,全方位、多感官地触摸新疆的文化脉搏。在“服饰猜猜乐”中,孩子们辨识维吾尔族、哈萨克族等各民族服饰的独特纹样与深刻寓意。他们提起画笔,描绘出心中香甜的葡萄、喷香的馕和雄伟的天山,将对风物的想象化为绚丽的图画。在课堂上,孩子们的耳畔回响着天山下的民族乐声,在新疆老师的舞蹈表演中,他们表示感受到了歌舞与生活的完美交融,理解了音乐作为民族情感载体的深厚内涵。课程不仅展示了喀纳斯湖的自然奇观,更深入解读了阿勒泰地区“极致景观”背后所蕴含的“独特民俗”,引导孩子们从地理、人文等多个维度,解读这片土地深藏的“密码”。

加依达尔老师的课程,送给孩子们一把精美的钥匙,解锁的不仅是地理意义上的新疆,更是文化意义上的中华多元之美。它生动践行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教育理念,让这群乡村孩子们深刻体会到,中华民族是由众多各具特色、相亲相爱的民族组成的大家庭,从而极大地增强他们的文化包容性与民族自豪感。

纸上生花传雅韵,童心巧手承非遗

一把剪刀,一张红纸,一双巧手,便能创造出万千世界。宋世恺老师带来的《绽放的纸张》剪纸兴趣课,让古老的民间艺术在乡村孩子们的指尖重新焕发出勃勃生机。课程远不止于技艺的传授,更是一场深度的文化溯源。孩子们从最基础的剪法和纹样学起,逐步挑战从对称图案到蕴含丰富故事性的复杂场景。在宋老师的悉心指导下,他们不仅学会了如何让纸张“说话”,更深入了解了每一个经典图案背后所承载的美好寓意与民俗故事。在宋老师的课堂上,剪纸不再是书本上的图片,而是变成了连接过去与现在、孩子们与祖先智慧的情感纽带。

这堂关于剪纸的兴趣课堂既是手脑并用的实践课堂,极大地锻炼了孩子们的手部精细动作、手眼协调能力与专注力;也是激发创造力的艺术工坊,让孩子们在设计与创作中尽情发挥想象力,提升审美能力。宋老师表示,当一幅幅生动的作品在自己手中“绽放”时,孩子们脸上洋溢的成就感是对“耐心与坚持”这一传统工匠精神最生动的诠释。

蕲”智中医药理念精髓,悟非遗文化创新发展

“传承岐黄薪火,弘扬国医精髓”,张雪琴老师从中医药核心理念出发,结合手工制作、五感调动、肢体学习、角色扮演、情景式望闻问切等多种方式,运用“理论知识奠基+实际操作感悟”的平衡化学习模式,以《小小中医,大大奥妙》为主题,精心打造多元化中医药兴趣课程。课程以别开生面的“橘皮求职记”情景剧生动导入,将日常食材与中医药材巧妙关联,通过菊花、山楂等常见食材,深入浅出地阐释“药食同源”的中医理念,再配合生动有趣的“泡脚前后中医小动漫”科普“治未病”的中医观念,为同学们奠定基础的中医思想。张老师还向同学们现场演示“孙思邈十三功法”,瞬间点燃学生们的学习热情。在实践环节,课程创新性设置了“谜语猜猜乐”“盲袋摸药”“闻瓶辨香”“找不同”等五感体验活动,让学生通过看、闻、摸等方式,近距离辨识12种常用中草药的特征。医生与患者的角色扮演与黏土制作环节更是将课堂气氛推向高潮,从辨识中草药的特征到学习其功能,学生们在动手实践中深化对中医药的系统认知。

课程还运用AI技术生成中草药卡通形象,以中草药拟人化的方式讲解药材药性,让抽象的中医知识变得直观易懂。“积食怪兽歼灭战”情景剧的创新教学方式,让学生在角色扮演中掌握中医药配伍原理。课程还引入“中医冰激凌”、蕲艾产业等现代文化创新案例,引导学生思考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的创新转化,培养文化创新意识。这门课程不仅为学生奠定了中医药启蒙基础,更通过多元化的教学手段,让学生深切感受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独特魅力,让他们在潜移默化中增强了文化自信与民族自豪感,实现了传统文化传承与现代教育创新的融合。

此次“智‘艾’传薪,爱润童心”暑期爱心托管班设置多元化兴趣课程,将丰富多彩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粹送入乡村课堂。从指尖绽放的剪纸非遗到皮影戏的生动演绎,从新疆多元文化的探索到中医药智慧的现代传承,志愿者老师们用创新的教学方式和炽热的育人情怀,在这群乡村孩子们的心中播下了文化自信的种子。这些课程不仅拓展了孩子们的知识视野,更让他们在亲身体验中感受到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与独特魅力。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郭文倩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

290 赞
  • 相关新闻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