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韵承脉,启新振乡”实践队走进青岛杨家山里,探寻文化融合赋能乡村振兴新路径

发布时间:2025-08-31 22:49   来源:大学生云报 | 冯钰   阅读 3.2千+一键复制本页标题和网址

新闻报道

近年来,乡村振兴战略全面推进,文化振兴的战略意义与实践价值愈发凸显。近日,“红韵承脉,启新振乡”社会实践队前往山东省青岛市黄岛区杨家山里片区,通过深度访谈、参与式观察与实地走访相结合的方式,开展乡村文化融合发展专项调研。

杨家山里地处黄岛区西部山区,是胶东传统村落集群的典型代表,兼具山海农耕文明底蕴与胶东风情民俗活力。片区内留存有明清时期古民居群落、抗战时期村落生活印记,传承着剪纸、草编技艺、杨家山里山会等特色文化形式,且近年来已初步探索“非遗+文旅”融合模式,具备文化赋能乡村振兴的实践基础,其发展经验对同类山区乡村具有参考价值。其中,剪纸为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杨家山里山会为延续60余年的民俗活动。

全景洞察文化融合实践现状

为系统掌握杨家山里乡村文化建设实际情况,实践队开展为期三天的针对性调研。在深度访谈环节,队员与杨家山里片区管委会文化工作专员、大村镇文化站工作人员、5个行政村的村落负责人、剪纸传承人丁淑贞、草编手艺人崔西明、20余名老村民及3名返乡创业青年进行面对面交流。丁淑贞从事剪纸技艺40余年,队员围绕文化活动组织频次、技艺传承现状、村民参与意愿等核心议题收集信息,梳理出“非遗技艺传承断层”“民俗活动影响力有限”等3类基层诉求;在参与式观察中,队员全程参与杨家山里山会筹备工作,协助布置非遗展示区、整理民俗活动流程,并跟随传承人学习剪纸、草编基础技艺,记录文化活动开展的实际流程与村民互动情况;同时,实践队在大村、理务关等村落发放结构化问卷120份,回收有效问卷108份,数据显示82%的村民知晓本地剪纸、草编技艺,但仅35%的村民有过参与体验,为后续分析提供实证支撑。

▲图为实践队员在杨家山里走访调研。张艳 供图

探索文化融合发展有效路径

调研发现,杨家山里已在文化融合实践中形成3类特色模式。在空间融合方面,片区将2处明清古民居改造为“杨家山里民俗文化展馆”,展馆位于大村镇西南庄村,内部分设“传统生活用具展区”“剪纸草编非遗展区”“乡村变迁影像展区”,既陈列传统草编食盒、剪纸窗花等老物件,又展示以“山海农耕场景”“村落新貌”为题材的非遗创新作品,2023年接待参观群众超5000人次,成为连接历史与当下的文化载体;在活动融合层面,当地文艺团队由12名村民组成,团队将杨家山里民间传说《山娃寻泉》与剪纸艺术结合,创作8组动态剪纸展示作品,2024年以来在片区内5个行政村巡回展示6场,吸引超300名村民参与,其中青少年占比达45%;在精神融合维度,片区依托5个行政村的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将“勤劳质朴”“邻里互助”等传统美德融入村规民约,开展“好邻居”“手工艺能手”评选活动,2023年共评选先进典型28人,推动文化理念转化为村民日常行动。

▲图为实践队员采访本地人。王迎俏 供图

剖析乡村文化振兴现实瓶颈

调研过程中,实践队也发现杨家山里文化建设面临的实际问题。从传播方式看,问卷数据显示68%的青年群体更倾向通过短视频获取文化信息,青年群体年龄范围为18-35岁,但片区当前仍以“线下宣讲+宣传栏”为主要传播方式,2024年仅制作2条文化宣传短视频,未能有效触达青年群体;从产业转化看,本地文创产品集中在剪纸窗花、草编收纳盒等基础品类,缺乏“杨家山里”专属文化IP,且仅通过景区小卖部、线下集市销售,2023年非遗文创产品销售额不足5万元,文化资源经济潜力未充分释放;从资源联动看,片区仅与黄岛区职业中专有过1次技艺培训合作,尚未与高校文创专业、文旅企业建立长期合作机制,在产品设计、线上推广等方面缺乏专业支持,制约文化建设提质升级。

此次青岛杨家山里调研,实践队不仅梳理出当地“空间+活动+精神”三维文化融合模式,更通过真实数据与案例,明确了山区乡村文化振兴的突破方向。下一步,实践队将结合调研成果,为杨家山里片区提供《非遗技艺传承推广方案》,并协助对接高校文创资源,助力其破解发展瓶颈。杨家山里的实践表明,文化融合是山区乡村实现差异化发展的重要路径,其探索也为同类乡村提供了可参考的鲜活样本。(通讯员 张梦)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冯钰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

105 赞
  • 相关新闻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