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见河大,映入眼帘的便是河南大学南大门——庄重典雅的四柱三门、灰瓦覆顶的飞檐翘角、金色大字的校训铭刻。河南大学南大门,不仅是进出校园的通道,更是一座承载着百年学府精神与文化的历史丰碑。
河南大学明伦校区南大门于1936年建成,以中式建筑为主体,融合了西方建筑线脚及券拱装饰手法,结构完整饱满,复杂而合理,是近代中西融合优秀建筑的代表作品之一。
南大门门楼以灰瓦覆顶,上立“脊兽”,寓意保护建筑、攘除火灾。檐下作彩绘,丹楹刻桷,飞阁流丹,屋顶高出,形成重檐之势,四角翘起。
“河南大学”四字横书于南大门中门正上额,金色的笔墨点缀在古朴的门楼上,平添富丽。而大门内侧门楣上则以柳体金书镌刻着校训“明德新民,止于至善”。
南大门于1936年10月建成。设计者是时任校长许心武先生和李敬斋先生。许心武先生为留学欧美的建筑学博士,他在1930年出任省立河南大学校长后,邀请李敬斋一起对校园规划进行了调整。南大门建成后一年,日寇的铁蹄踏破了校园的宁静。但令人欣慰的是,南大门历经八年抗战未毁于战火,保存至今。在之后的岁月里,南大门见证了解放战争、改革开放等历史阶段,虽屡有修缮,梁枋彩画、垫板花格及脊兽瓦饰都有一些变化,但其主体结构、四柱三楼加耳房格局始终未变。
“明德新民,止于至善”校训出自儒家经典“四书”中的《大学》开篇:“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校训是许心武校长在任期内提出,南大门建成之后就镂挂于其上。目的是提醒师生出入南门时将大学之道谨记于心,践之于行。校训的大意即是“大学的宗旨,在于弘扬高尚光明的德行,在于革新民心,在于达到最高境界的善”,彰明美德,使民更新,启民心智。
南大门修建之初,学校学生仅1000人,当时的交通工具以黄包车为主。到了九十年代末,学校的招生规模逐年扩大,教职员工已增至万人以上,相比扩大了10多倍。基于此,2001年,学校本着文物保护最小干预原则,对南大门进行了扩建。扩建后原大门只允许小型车辆及行人通行,用作重要接待活动的礼仪门,在大门东、西侧新开辟入口解决交通问题。
南大门不仅是众多河大学子与这座百年名校的初遇,更是百年河大精神与文化的传承。如今,这座南大门依然屹立,向每一位学子诉说着“明德新民、止于至善”的永恒追求。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宋廷宇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