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云报8月27日讯(通讯员 陶乐瑶)8月27日清晨,成员们站在武汉学院的校园里,攥着手里的安全培训手册,心早已飞向了千里之外的宣恩。作为学校赴湖北恩施州宣恩县传承红色基因暑假社会实践团的成员,我们6人在熊倩老师的带领下,即将开启这场意义非凡的“三下乡”征程。
成员们搭乘动车
从汉口火车站登上列车的那一刻,长达4小时4分钟的车程,不仅是地理距离的跨越,更像是我们与红色历史的一次“时空对话”。窗外的风景飞速掠过,车厢里大家热烈讨论着接下来的行程,谁也没喊过一声累。抵达恩施站后,换乘大巴又颠簸了近2个小时山路,当宣恩县的灯光在暮色中亮起时,即便浑身疲惫,我们依然难掩兴奋——这片红色热土,我们终于来了!大巴驶入宣恩县城时,酉水河畔的路灯在雨雾中晕开暖黄的光圈,路边店铺的招牌同时写着汉字与苗文。
成员们达到宣恩
当晚刚安顿好,团队就迫不及待地联系了宣恩县文化部门的工作人员和红色地标管理人员。会议室里,成员围在地图前,将《武汉学院社会实践活动项目申报书》里规划的烈士陵园、两河口旧址、板栗园纪念碑、红军桥等四大调研重点逐一确认。从参观时间到采访对象,从拍摄细节到路线安排,每个人都拿出十二分的认真劲儿,在笔记本上反复核对。
最期待的是明天的行程——成员们将首站前往宣恩烈士陵园和宣恩博物馆,把目光聚焦在红军在当地留下的历史遗存上。作为采集组成员,我已经提前调试好了微距镜头,准备用影像定格这些珍贵瞬间。而内容组的伙伴们也开始构思文案,大家都默契地为后续的《7天走读宣恩红》vlog和“桥畔故事会”直播做准备。
作为艺术与传媒学院的学生,成员们这次要用专业特长,把宣恩的红色文化做成短视频、直播、图文推文。采集组负责挖掘故事,内容组精心创作,运营组统筹传播,大家分工明确又紧密配合。我们都希望,能用一个个充满温度的“小细节”,串联起那些震撼人心的“真故事”,让更多同龄人感受到红色文化的魅力,为乡村文化振兴添一份青春力量。
夜色渐深,看着整理好的设备和资料,心里满是期待。未来一周,成员们将走进宣恩的红色地标,用镜头丈量历史,用文字传递信仰。正如老师常说的,我们要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而现在,这场属于我们的实践答卷,已经正式落笔。
撰文 | 陶乐瑶
图片 | 陶乐瑶
一审 | 陶乐瑶
二审 | 程凡
三审 | 杨梦琦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陶乐瑶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