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云报9月1日讯(通讯员 李欣潞 许董焜 曹志伟 陈璐瑶 储昊轩) 为深植科学之种,点亮童稚好奇,江苏师范大学“七彩棱镜,照亮童心”志愿队积极响应《关于加强新时代中小学科学教育工作的意见》精神,携地理、气象与物理学科的智慧光芒,走进一线课堂,精心编织“身边的科学”科普系列课程。课程以“岩石的密语”“地球发烧了”“气球的奇妙物理世界”三大篇章为轴心,巧妙构建起横跨固体地球亿万年沧桑、当代气候风云变幻与微观流体律动之美的认知桥梁。这不仅是一次知识的传递,更是一场从书本走向体验、从单一学科走向科学素养全面滋养的沉浸式旅程。
“岩石的密语”:指尖触摸的亿万年史诗
志愿者许董焜化身“时光引路人”,以“岩石的密语”为钥,带领孩子们叩响地球深处的记忆之门。课堂伊始,古老神话“石矶娘娘”的故事如磁石般吸住了孩子们的目光,点燃了他们对岩石的好奇星火。在许老师的引导下,学生借助放大镜、小锤等工具,观察火山岩、沉积岩、变质岩等不同岩石标本的颜色、质地与纹理,亲手触摸岩石的肌理,感知其成因与演化历程。课程不仅让学生在实践中辨识岩石类型,更帮助他们在真实的操作体验中建立起对地质系统的基本认知,感受地球圈层的深邃与奇妙。
▲图为志愿队成员指导孩子们观察岩石
“地球发烧了”:星球母亲的呼吸警报
当目光从深邃的地底转向我们赖以生存的蓝色家园,志愿者李欣潞以“地球发烧了”为题,将抽象的气候危机化作一场关乎“地球母亲”健康的对话。她以拟人化的情境,轻声诉说“母亲”体温升高的忧患,引导孩子们思考温室气体背后潜藏的生态警讯。课程如春风化雨,将“碳达峰”、“碳中和”这些宏大的概念,融入生动的故事和形象的演绎。孩子们在轻松的氛围里,清澈的眼眸中映出忧虑与理解,深刻体会到气候变化并非遥不可及的新闻,而是关乎家园未来的紧迫课题。通过情感的共鸣,孩子们不仅加深了对复杂气候系统的认知,更在心底悄然种下了绿色发展的种子,让生态文明理念如春雨般浸润心田。
▲图为志愿队成员给孩子们授课
“气球的奇妙物理世界”:气流托起的魔法奇观
物理世界的奥妙,在志愿者曹志伟手中,化作一场由五彩气球主演的“魔法秀”。他以“气球的奇妙物理世界”为舞台,“气球摩天轮”等创意实验为道具,点燃了孩子们探究的热情。当吹风机托起串联的气球环,轻盈飞舞时,浮力与气流的无形之手被生动揭示;当气球安然“沉睡”在尖锐的钉板之上,压强分散的神奇力量让孩子们发出阵阵惊叹。这一系列源于生活、趣味盎然的实验,让孩子们的小手忙碌、眼睛发亮。他们不仅亲身体验了科学不可思议的魅力,更在动手参与和热烈互动中,点燃了对物理世界运行法则的浓厚兴趣,观察、分析、归纳的科学思维之苗,在欢声笑语中悄然萌发。
▲图为志愿队成员演示气球物理实验
跨学科交响:“三界贯通”中的智慧启迪
整个课程体系的设计,如同谱写一曲壮丽的“三界贯通”交响乐。它将凝固亿万年时光的岩石史诗、牵动全球神经的气候变局与微观世界中气体的灵动舞姿,有机编织融合,构建出一条从坚硬地壳到流动大气、从宏大环境到精微物理的科学认知通途。课程巧妙融合地质学、气候科学、流体力学的前沿智慧,以沉浸式的实验魔法和情境化的教学叙事,成功点燃了孩子们心中对科学探索的熊熊火焰,更锤炼了他们跨越时空尺度、融通学科藩篱的系统思维之翼。
“科学认知,是人类文明航船行稳致远的压舱石。”课程设计者如是说,“理解岩石的永恒,方能感知时间的厚重;洞察气候的变迁,才懂家园的珍贵;领悟气体的律动,可窥见万物关联的精妙。这,正是人类在浩瀚自然中寻找自身坐标、担起守护责任的基石。”这精心设计的“身边的科学”系列课程,远非简单的知识灌输。它是一次科学火种的传递,一次科学思维的启迪,更是一次无声浸润的价值观塑造,完美诠释了科学教育“润物细无声”的深远育人真谛。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陈璐瑶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