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云报9月1日讯(通讯员 何佳欢、张耀尹)2025年7月15日,为响应国家关于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的政策,重庆外语外事学院“少云忠魂继,安居文脉传”三下乡实践团走进重庆市铜梁区,深入龙灯制作工坊与铜梁博物馆,近距离触摸这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千年脉络。从竹篾翻飞的匠人巧思到博物馆展柜中凝固的光影传奇,实践团成员不仅见证了铜梁龙灯的“前世今生”,也在调研中思考:如何让这项承载着巴蜀民俗记忆的非遗技艺,在新时代焕发出更旺盛的生命力。
(图为传承人周彬彩绘龙头)
竹篾为骨,灯火为魂:龙灯制作里的匠心传承
走进铜梁龙灯工坊,非遗传承人周彬正俯身专注于手中的竹篾。他指尖抚过两年生慈竹的肌理,逐节检查韧性,这是他从艺四十年来雷打不动的习惯——龙灯的“骨”,必须经得起时光与舞动的双重考验。“扎架讲究‘刚柔相济’,龙头要挺,龙身要活。”周彬手中的竹刀起落精准,龙头骨架的弧度经过反复调试,既得显威凛凛气势,又要为舞动留足余地。裱糊时,他亲自将绸布铺展如镜,指尖轻压抚平每道褶皱,“透光要匀,耐磨要够,差一丝都不行”。彩绘环节最见功力,他调兑颜料时眼神锐利如鹰,朱砂的浓淡、金粉的配比,皆按祖传谱牒拿捏。百八十道工序,他一道不减。“守艺不是守旧,是守住让龙灯‘活’的魂。”周彬将匠心注入每一盏龙灯,让铜梁龙灯的千年文脉,在竹篾与灯火间生生不息。
(图为铜梁博物馆“龙灯艺术厅”内)
馆内藏珍,灯下寻踪:博物馆里的龙灯文化密码
之后,实践团成员走进铜梁龙灯博物馆,仿佛踏入一座藏满文化密码的宝库。馆内一件件龙灯展品,从明清“火龙”头冠到现代“荷花龙”灯组,无不镌刻着铜梁人世代相传的文化印记。在“龙灯艺术厅”,明清“火龙”头冠的竹篾构造暗藏玄机。七道棱线对应北斗七星,竹条倾斜角度精准测算,既承重又显“吞火”张力。现代“荷花龙”灯组则展现着文化密码的时代演变。绢布荷瓣纹路源自本地荷塘写生,灯架榫卯结构简化自传统木构,灯光亮起时“莲开并蒂”的透光效果,是当代人对吉祥寓意的新解,体现着传统与现实的对话。
(图为铜梁博物馆荷花龙)
最引人注目的当属厅顶“笑脸龙”。其卡通圆眼延续“龙眼要突,显精神”的民间口诀,兼顾威严与喜庆。2019年国庆70周年联欢晚会上,它们的舞动更是对“龙的传人”身份密码的生动演绎。作为2006年列入的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博物馆里的每一件龙灯,都是解码铜梁文化的钥匙。从竹篾选材到灯火调控,从纹饰到造型,这些密码串联起坚守传统、呼应时代的文化自信,为非遗传承写下生动注脚。
(图为实践团成员与非遗传承人周彬合影)
守正创新,激活传承:非遗年轻化的破局之道
这次铜梁之行,对于“少云忠魂继,安居文脉传”三下乡社会实践团而言,不仅是一次对非遗技艺的近距离探寻,更是一场与传统文化的深度对话。此次实践为团队在非遗传承领域的后续工作奠定了基础,团队将以此为起点,持续探索非遗活态传承的有效路径。作为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铜梁龙灯承载着巴蜀文化的深厚底蕴。实践团成员将通过运用专业优势,并结合龙灯制作技艺与文化故事,制作中英双语短视频,发布在抖音等短视频媒体中,让更多人了解这项非遗技艺。在非遗传承中注入年轻一代的创新活力,这颗文化明珠有望在新时代焕发出更旺盛的生命力,让千年龙韵在传承与创新中绵延不息。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张耀尹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