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实施全面节约战略,推进各类资源节约集约利用,加快构建废弃物循环利用体系”,为新时期生态文明建设和循环经济发展指明了方向。作为一所始终以服务国家能源战略为使命、将爱国情怀深深根植于办学理念的高校,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向来注重培育具有爱国奉献精神的优秀人才。此次实践中,这支由能源相关专业学生组成的能源小镇团队通过实地参观、座谈交流,探索出了一条条崭新的融合路径。
为进一步锤炼实践团每位成员的个人综合能力,推动专业知识与实际应用的深度融合,同时充分发挥青年学子的力量,为家乡发展贡献一份力所能及的力量,本次实践团创新实践围绕各自所在家乡展开,每一位成员都带着明确的目标,围绕着熟悉的家乡,利用学校所学专业技能进行针对性实践活动。
家住陕西省榆林市府谷县田家寨镇的实践团成员通过走访人民政府,深入了解了所在乡镇的发展情况;当前,乡镇以农业和畜牧业为支柱产业,工业上以煤炭产业为主,并已初步形成工业体系,并希望通过5-10年努力,将田家寨镇建设成为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乡村振兴示范镇;因此,农业现代化、工业转型升级成为了振兴发展的重中之重;针对上述问题,实践团成员提出了围绕农业现代化的生物能源循环模式以及多能互补系统设计,构建以光伏、风电、生物质能为主,储能系统为支撑的多能互补系统,完善田家寨镇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循环利用体系,提高秸秆废弃物综合利用水平,不仅可以解决废弃物处理难题,还能提升能源综合利用效率。
家住北京市密云区新城子镇的实践团成员采用了线上与线下相结合的调研方式,通过线上渠道充分了解了乡村相关政策机遇与振兴背景、市场趋势与消费升级需求及产业痛点与破局路径等关键信息;通过线下渠道完成了种植业调研、旅游业调研以及居民生活情况调研,并掌握了如种植细节记录、废弃物排放量、废弃物处理困境等关键数据。针对乡镇面临的能源结构较为落后,农业废弃处理有待规范等多项困难;实践团成员以当地特色农产品苹果为支柱,设计了多项苹果主题活动,开创了多项苹果采摘推广模式,打造了当地著名地标“千年古树”的IP文化内核,并结合专业技能,提出了苹果林下废弃物处理新方案,通过科技赋能,将废弃物资源化处理并与循环经济联合构建,引导经济、生态与社会协同提升。未来,新城子镇将以“红果绿树”为纽带,走出一条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并重、文化传承与创新并举的乡村振兴之路,让每一颗苹果都承载着土地的馈赠,让每一棵古树都讲述着乡村的故事,最终实现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美好愿景,助力乡村振兴。
家住福建省南平市邵武县的实践团成员通过走访人民政府,深入了解了城镇目前的乡村产业结构;在访谈中,王主任谈到笋竹作为当前城镇的传统优势方向,整个产业链条能带动上千户家庭增收,年产值大概在八九千万;其它特色养殖作物如高山茶、铁皮石斛等均按照高附加值的精品路线发展。但目前依然存在品牌还不够响,产品利润有待提高等苦难。考虑到目前对绿色生态产品的需求很大,城镇未来也将逐渐围绕绿色产业发展,包括从源头推广有机肥,少用农药保住祖国的绿水青山;对农业废弃物进行循环利用,进行生物质发电等。同时,谈到未来城镇围绕新能源建设王主任也谈到,将逐步完善光伏设施,并开展生态康养。
除此之外,团队成员还奔赴河南获嘉县亢村镇、新疆霍城县四宫村等多个乡村地方社会实践,形成了聚焦有机废弃物综合处理、光伏产业建设、乡村低碳与美丽乡村协同发展领域的3篇高质量核心项目方案书、以技术原理与应用为核心,详细介绍“储能 + 新能源 + 新材料”的3部主题鲜明的乡村地区推广视频以及1 篇综合性实践报告,全面梳理实践项目的背景、目标、实施过程、取得成效与经验教训。
这场家乡走访,不仅让成员们实打实地了解到了家乡发展的真实情况,更让成员们学习到的专业知识有了用武之地;将专业技能与实际问题紧密结合,不仅在解决具体问题的过程中提升了自身的实践能力,更用实实在在的行动为家乡的发展添砖加瓦。他们的调研成果或许还带着青涩,但这份将所学奉献家乡的热忱,让本次实践活动充满了温度与意义,也让大家深刻体会到专业知识的价值不仅在于书本之上,更在于能为家乡、为社会创造切实的改变。(撰文:“科技助力乡村振兴,打造绿色能源小镇”实践团)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赵菁华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