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润宁洱传星火 推普搭桥促振兴 —— 语润星火实践队用“普通话+”点亮乡村焕新之路

发布时间:2025-09-01 11:30   来源:大学生云报 | 王湘燚 赵璞玉 张苗苗 杨钰葶   阅读 9.7千+一键复制本页标题和网址

实践报道

为深入探索国家通用语言文字与乡村振兴的融合路径,北京师范大学语润星火普通话推广暑期实践队于2025年8月4日赴云南省普洱市宁洱哈尼族彝族自治县开展实践活动。通过基层走访、专题访谈、实地调研等方式,实践队系统考察了当地普通话推广对民族团结、产业发展及乡村振兴的推动作用,深化了“语言相通促团结,团结协作兴乡村”的认知。

实践队队员们在普美长寿果庄园合照

语言相通:打破隔阂,筑牢乡村振兴沟通基石

宁洱县作为14个世居民族的聚居地,历史上曾因语言隔阂、习俗差异存在民族矛盾。实践队走访发现,随着国家民族政策的深入实施,普通话已成为各民族日常沟通、生产协作的核心工具。受访者普遍反映,语言障碍的消除让跨民族交流愈发顺畅,互助合作氛围日益浓厚——从田间地头的技术交流到市场交易的信息对接,普通话为不同民族群众搭建了“连心桥”。

实践队队员采访卖水果的阿姨

实践队队员们采访卖陶瓷的爷爷

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工作对服务乡村振兴意义重大:不仅能提升乡村民众精神素质与辨别能力,规范公共场合语言文字应用,更能促进标准意识和语言审美的强化,为巩固乡村振兴成果提供基础支撑。宁洱的实践印证了这一论断:语言相通让政策解读更精准、资源对接更高效,为乡村振兴注入了“沟通动能”。

社区访谈(图一)

(图二)

而在青少年群体中,普通话推广的课堂实践更让“语言相通”的根基不断夯实。实践队在宁洱县磨黑镇第一小学开展了“语润宁洱·师韵传情”普通话推广教学活动,通过多样化课程让各民族孩子(涵盖哈尼族、彝族、傣族、回族、拉祜族、汉族等)在互动中突破语言壁垒,加强普通话的规范运用。

实践队队员给同学们上普通话课

同学们认真听讲

产业协同:以语为媒,激活乡村振兴经济引擎

产业兴旺是乡村振兴的核心支撑,普通话在产业协作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纽带作用。

在碧根果产业发展中,普美长寿果产业园虽已形成初步产业链,但面临鼠患等技术难题。实践队观察到,清晰的语言表达是对接外部技术支持、解决发展瓶颈的前提;

实践队队员采访王兴康先生

在烟草种植领域,烟农面临产业链上游掌控不足、产量与价格负相关的困境,普通话的普及有助于提升其与产业链各环节的沟通效率,增强议价能力;

实践队队员在学习捆烟草

在传统产业创新中,普洱皇家贡茶产业园通过推广普通话,促进了传统工艺与外部资源的融合,带动茶农增收,可见,普通话既是技术交流的“翻译器”,也是市场对接的“通行证”,是产业转型升级的关键支撑。

实践队队员们在普洱皇家贡茶园合照

团结赋能:凝心聚力,构建乡村振兴良性循环

民族团结是乡村振兴的重要保障,语言相通是民族团结的基础。宁洱县“民族团结誓盟碑”的历史昭示着“一心一德,团结到底”的信念,如今这一信念在普通话推广中得到进一步彰显。前宁洱县文化馆馆长陈启富指出:“语言相通是心灵相通的前提,团结互助是乡村振兴的保障。”实践队专访得知,各民族在经济发展、文化交融中的共同进步,离不开普通话搭建的交流平台——通过语言互通消除隔阂,通过文化交融增进认同,通过产业协作实现共富。

实践队队员们在民族团结誓盟碑前重温誓词实践队队员采访方财兵先生

本次宁洱实践深刻表明,语言相通是打破壁垒的基础,民族团结是协同发展的保障,产业兴旺是共同富裕的路径。未来,实践队将系统总结宁洱经验,持续推动普通话推广与民族团结、产业发展深度融合,探索“普通话+乡村振兴”的创新模式,以实际行动助力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为多民族地区乡村振兴贡献青春力量。

撰文 | 王湘燚

图片 | 杨钰葶

审核 | 韩笑 王湘燚


声明:本文为大学生云报版权文章,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以任何其它方式使用,如需转载请与大学生云报取得联系。

审定:杨钰葶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

314 赞
  • 相关新闻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