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刹寻幽探壁画,青春传灯续文脉——成理“候鸟计划”实践队观音寺访古行

发布时间:2025-09-01 11:19   来源:大学生云报 | 何佳霖   阅读 4.7千+一键复制本页标题和网址

实践报道

大学生云报9月1日讯(通讯员 王蓉、何佳霖) 当晨雾轻笼青瓦,当晨光初照飞檐,一支朝气蓬勃的队伍正驻足古刹门前。2025年7月26日,成都理工大学“候鸟计划”志愿服务团队的10余名师生,怀揣对传统文化的敬畏之心,奔赴成都市新津区观音寺,开启一场跨越千年的文化对话。作为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的关键一程,他们以青年之眼探寻历史印记,以实践之行传承文化薪火,在这座千年古刹中挖掘艺术瑰宝的时代价值,用行动诠释新时代青年的文化担当。

▲图为观音寺内“宋少保张商英故里”碑

破壁寻踪:指尖触达五百年壁画匠心

推开观音寺厚重的朱漆大门,时光仿佛在此刻放缓了脚步。队员们刚踏入院内,便被陈列的壁画高清复刻展板吸引,纷纷屏息驻足。展板上,观音造像衣袂轻盈如流云,线条舒展似流水,历经岁月沉淀的矿物颜料,在光影下晕开温润的光泽,将古人的审美与技艺清晰呈现。

“大家仔细看这处线条转折,既有佛教艺术的庄重,又藏着蜀地民间的灵动。”社区文化顾问王老师的声音适时响起。作为深耕当地文化保护工作三十余年的老专家,他对观音寺的一砖一瓦、一碑一画都了如指掌。只见他轻轻指向院内一块石碑,耐心讲解:“这石碑的纹路、形制,是典型的明代风格,每一处细节都在诉说着古寺的过往。”

随王老师步入核心区域观音殿,十余幅创作于明成化年间的壁画更让队员们叹为观止。虽历经五百余年风雨侵蚀,壁画依旧保持着震撼人心的艺术张力。“这幅《飘海观音图》是重中之重,”王老师指着西壁主图,语气中满是赞叹,“观音足踏鳌鱼,身姿安详,四周海浪却翻涌不息,一动一静间,把‘渡世’的寓意表现得淋漓尽致。”

队员们与带队吴老师一道,从专业角度深入剖析壁画:从矿物颜料的成分与显色原理,到构图中对称与留白的美学逻辑;从佛教故事的象征寓意,到蜀地民间审美融入的“烟火气”,每一笔、每一划,都是古人对“美”的极致追求,对“善”的深刻诠释。

“最让我震撼的是画师的匠心,”团队队长魏聖杰凝视着壁画中观音的衣袂褶皱,感慨道,“每一道线条都精准有力,既符合人体力学的自然弧度,又充满艺术感染力,这种‘科学与美学共生’的态度,值得我们当代青年学习。”负责摄影的队员更是架起三脚架,用微距镜头细致捕捉笔触细节,只为将这份千年匠心完整留存。

▲图为王老师向团队成员讲解石碑内容▲图为王老师与团队成员相互交流

传灯续脉:让古寺文脉点亮青春征程

壁画无言,却藏着千年故事;传承有痕,需靠青年接力。此次观音寺访古,不仅是一次“触摸历史”的实践,更是一场“唤醒文化自觉”的洗礼。队员们精心记录的影像素材、认真整理的调研笔记,都成为承载古寺记忆的珍贵“礼物”——壁画上的每一道纹路、王老师口中的每一段往事、古柏树干上的每一圈年轮,都被细细珍藏。

“这次活动不是终点,而是文化传承的起点。”带队吴教授在总结时强调,“希望大家把在古寺中的所见、所感、所思,转化为长久的行动力。‘候鸟’的意义,就是带着文化的种子迁徙、传播,让更多人看见传统之美。”

当夕阳为古寺飞檐镀上一层暖金,队员们的身影与壁画中的造像在暮色中交叠。这场“古刹寻幽”之旅,让队员们读懂了壁画里的千年匠心,更明晰了青年一代的使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从不是孤立的坚守,而是代代相续的接力。正如“候鸟”逐光而行,这群青年也将带着从观音寺汲取的文化力量,把千年文脉的火种传递下去,让古寺壁画的美、传统技艺的魂,在新时代的土壤中生根发芽,绽放新的光彩。

▲图为团队成员和王老师合影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何佳霖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

156 赞
  • 相关新闻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