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四企联访,石大学子实地探就业之道

发布时间:2025-09-01 10:47   来源:大学生云报 | 陈鑫豪 罗蓉蓉 高程云   阅读 9.3千+一键复制本页标题和网址

实践报道

2025年7月26日至29日,中国石油大学(华东)机电工程学院“逐光追能”实践队在青岛开展暑期社会实践活动,围绕机械类专业学生的就业现状,先后走访中车四方集团、大东科技、海尔智家和中加特电气有限公司,参观生产车间与技术展厅,并与多位企业高管、一线工程师、人力主管展开深入访谈。同时,实践队还与青岛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进行了线上座谈,系统了解当前企业对机械类毕业生的真实用人需求与人才评价标准,直面“毕业即失业”的焦虑,为同学们求职择业提供了理性参考与实战经验。

学历是门槛,学习力才是通行证。

在中车四方磁浮事业部的交流中,技术专家王浩直言不讳地指出当前人才筛选的基本逻辑——虽然“双211学历”“英语能力”是基础要求,但真正决定员工发展潜力的,是其在实践中持续学习、独立解决技术难题的能力。他介绍,企业不仅设有内部培训课程,还提供海外深造与联合培养博士项目,目的就是不断提升工程师的实践深度与思维广度。

图为大东科技员工现场讲解公司生产流水线。中青校媒记者高程云/摄。

在大东自动化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杨巍则从另一角度对“学历焦虑”进行了回应。他坦言:“本科生的发展路径更广,思维更活。”相较于学历标签,企业更看重应聘者是否具备跨流程思考的能力,能否在产品设计中同步考虑加工精度、成本控制、生产效率等要素。他认为,机械工程师通常需要三到五年时间,才能真正独立负责项目,这期间的沉淀,远比在校成绩单更能体现一个人的职业素养。

复合型人才正在成为硬通货

在海尔智家的交流中,人力资源负责人指出,企业在东南亚的多家海外工厂需要大量能同时掌握工科知识与外语能力的复合型人才。例如,一位既能说泰语又能理解设备原理的机械专业毕业生,在当地运营管理中显然更具适应力和沟通效率。她表示,“懂技术+懂市场”的工程背景人才,在产品推广和客户对接中拥有显著优势。

图为海尔之家座谈会现场。中青校媒记者高程云/摄。

中加特电气有限公司的招聘负责人也表达了相似观点。企业希望找到既懂电机,又掌握机械制造知识的综合型工程师。即便是销售岗位,也不再是“嘴皮子”能解决的事,而是要求人员具备技术方案输出能力,甚至部分岗位直接从研发团队内部转岗。实践队员了解到,目前企业十分重视机械与电气交叉背景的“T型人才”,这种既有专业纵深,又有跨界宽度的综合型能力,是当前机械行业转型升级阶段的紧缺资源。

图为队员体验中加特公司先进技术。中青校媒记者高程云/摄。

实践经验比“纸面成果”更有分量,企业要的是“能解决问题的人”

“简历写得再好看,都不如能现场判断用火焰切割还是激光下料。”杨巍的一句话,让实践队员深刻意识到,企业招人,不是看谁理论掌握得多全面,而是看谁能在最短时间内为生产线带来实际价值。多位工程师也表示,新员工入职第一年基本都是学习阶段,真正创造价值的,是其能否快速适应工作节奏,并在不断试错中形成对工艺的深度理解。

中车四方则更为明确地设定了能力标准:CAD要求熟练掌握,MATLAB等建模仿真工具“必须上手”。同时,答辩表达、科研经历乃至个人情商也被列入考核范围,全面衡量应聘者是否具备解决实际工程难题的能力结构。

“这三天让队员彻底跳出了‘学历决定一切’的误区。”实践队成员魏砚博表示,企业需要的不是‘考第一’的学生,而是能拿着图纸走进车间、能在遇到工艺瓶颈时迅速拿出可行方案的“现场型工程师”。几天的调研让队员们意识到,机械类专业就业之难,并不只是岗位数量的减少,而在于毕业生“纸面能力”与企业“现场需求”之间的错位。

图为中车四方座谈会现场。中青校媒记者高程云/摄。

调研尾声,实践队与青岛市人社局的座谈进一步印证了这一点:传统制造企业正在向智能制造、高端装备转型升级,对于人才的期望也更趋“多维立体”。不仅要求扎实的专业基础、熟练的软件操作能力,还希望人才具备行业认知、问题分析能力和良好的沟通协作习惯。此次走访为机电工程学院的师生提供了一次面对现实、了解产业的机会。实践队员纷纷表示,将以更务实的态度面对就业准备,走出“卷文凭、卷证书”的单一思维,真正从专业、语言、软件、沟通等多维度构建自身的综合实力。未来不止拼学历,更拼能力和思维的深度广度。就业的答案,藏在车间里,也藏在实践中。

中青校媒记者 罗蓉蓉 陈鑫豪 高程云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陈鑫豪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

303 赞
  • 相关新闻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