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尖舞动家国情 —— 军属巧手蒸出非遗花馍,天工学子探访武家初味

发布时间:2025-08-30 17:39   来源:大学生云报   阅读 4.9千+一键复制本页标题和网址

学子风采

在河南省灵宝市,有一位既懂非遗传承又善创业带富的 “双料能手”—— 她是用面粉勾勒乡愁的花馍非遗传承人,也是带领 60 余位姐妹脱贫致富的 “河南省乡村出彩巧媳妇”,她就是武家初味食品有限公司总经理武江平。近日,天津工业大学人文学院 “河洛青履” 实践团走进武家初味,探寻这位军属巧匠如何以匠心守非遗、以实干促振兴,更携手她将花馍技艺带上更大舞台,让乡土瑰宝焕发多元光彩。

面团在武老师手中仿佛被注入了生命。只见她指尖翻飞,揉捏挑拨,寻常的面粉、酵母便在案板上焕发出神奇魅力。剪刀轻旋剪出鳞羽,木梳一压即成花瓣,红枣点睛、豆子缀纹,转瞬之间,憨态可掬的锦鲤、威风凛凛的虎头、展翅欲飞的燕子便跃然眼前。武老师边示范边讲解道:“花馍讲求手劲匀、心思细,就像军人站岗,一分一毫都马虎不得!”蒸笼白汽氤氲,渐次浮现的不只是“福袋”“元宝”等承载“代代有福”“富贵吉祥”寓意的花馍,不仅蕴含劳动人民对幸福的期许,更饱含一名军属对传统文化的坚守。当实践团成员捧起刚出笼的传统花馍时,指尖的力度与掌心的温度交织成乡村振兴的新希望。

实践团成员们忍不住上手体验,从笨拙地握面团到逐渐能捏出简单造型,指尖触到的不仅是温热的面粉,更是非遗技艺的温度。“原来花馍不只是食物,每一个纹样、每一种造型,都是咱老百姓对美好生活的祝福。” 一位成员感慨道,而武江平则笑着补充:“这手艺要活下去,就得让年轻人愿意学、愿意传,你们来学,我特别高兴。”

指尖感受过面团的温度与韧性的同时,河洛青履的学子们更在思考:如何让这份源自乡土的瑰宝走得更远?她们跳出传统框架,以青春视角碰撞千年技艺。团队提出打造“可食用艺术”IP,运用专业优势特长并制作策划“花馍故事”双语短视频,用镜头语言捕捉武老师指尖翻飞的神韵,讲述军旅之家与非遗坚守的动人篇章;设计融合生肖、迷彩元素的“国潮花馍”系列,既保留传统精髓,又注入时代活力与家国情怀,吸引着年轻群体的目光。从农家小院到世界“餐桌”,这群青年正以数字创意为桥,将武家花馍的麦香与匠心,化作传递中国故事的“舌尖文化使者”,让非遗在创新中焕发全球吸引力。

这份对非遗传承的共同期许,也促成了一场更深入的合作—实践团向武江平发出邀请,希望她能参与由团队与灵宝团市委联合举办的“返家乡大学生文艺汇演暨非遗晚会”,让更多人感受花馍技艺的魅力。武江平欣然答应,在晚会现场的花馍面塑体验摊位前,她耐心指导市民体验花馍制作:孩子们踮着脚捏出迷你“小老虎”,家长们跟着学习 “福袋”的基础造型,不少年轻人拿起手机记录制作过程,感慨“原来花馍不只是食物,更是能亲手创作的艺术”。武江平看着大家的热情,笑着说:“能和青年学子一起,让更多人爱上花馍、了解非遗,这是我最开心的事。”

从工作坊里的技艺交流,到非遗晚会上的大众体验,天津工大河洛青履实践团与武江平的相遇,是一次 “青春力量与非遗坚守” 的温暖对话。未来,实践团将继续关注花馍技艺的传承,用年轻视角为传统手艺注入新动能,让麦香里的文化瑰宝,在新时代的舞台上绽放更持久的光彩。(天津工业大学:陶思琪、卫许欣)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赵菁华    责编:赵林朗 + 投诉举报

162 赞
  • 相关新闻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