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云报8月30日讯(通讯员 邸悦、吴怡静、杨静)2025年8月,宁夏大学“π链非遗”兴乡团暑期社会实践团前往陕西省榆林市清涧县文化馆,开展挖掘非遗现代传承路径、助力乡村振兴的实践活动,青年力量在非遗传承与乡村发展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抵达清涧县文化馆后,实践团与馆内工作人员对接,通过与工作人员进行访谈并参观展馆,全面了解馆内非遗项目的分布与培训安排。文化馆内,15项国家级、省市级非遗项目标牌醒目陈列,150余位传承人的故事通过图文资料详细展现。馆内长期开展道情、武场子、插梆子、刺绣、布堆画、柳编、农民画等非遗培训班,为非遗传承搭建了平台。实践团成员认真记录各项信息,为后续活动开展收集了翔实的资料。
实践团在文化馆聆听国家级非遗传承人白明理师傅与其团队的道情演唱。白师傅一开嗓,《毛洪跳墙》的旋律带着传统道情的韵味铺展开来,小三弦、四胡、板胡的伴奏交织其中。白师傅12岁学艺,长期奔波演出,虽面临资金短缺、观众流失等问题,但在政府与同行支持下,已带领300余人传承道情,其中不乏青年传承者。
图为实践团成员聆听道情演唱。张宇如 供图
演唱结束后,实践团成员与白师傅及其团队进行深入交流。成员们详细询问道情的发展脉络、演唱技巧、曲牌运用等方面的问题,白师傅耐心解答。实践团还协助青年传承者整理学习资料,帮助他们更好地掌握道情艺术,并通过线上平台分享道情表演视频,扩大道情文化的影响力。
市级非遗传承人卢艳霞老师的展台上,葫芦、蝶恋花、老虎等剪纸作品生动展现陕北生活图景。卢老师向实践团介绍剪纸寓意后,示范剪五瓣梅花,讲解“折痕要齐、锯齿要交叉、距离要拉开”等技巧,并手把手指导实践团体验。实践团成员发挥创新思维,尝试新的色彩搭配和图案组合,卢老师认可青年创意,并鼓励青年在传承中不断创新。
图为团队成员体验剪纸。张宇如 供图
卢老师指出,年轻一代对慢工出细活的手艺缺乏耐心,导致传承人难续。清涧文化馆采取多项举措应对,开设的非遗培训班吸引众多青年学员,助其在学习刺绣、布堆画、柳编等技艺中沉淀心性。道情融入现代乐器、剪纸纹样登上旗袍秀场,这些创新并非偏离传统,而是用年轻人喜闻乐见的方式降低接触门槛。当老手艺不再是刻板的“老古董”,当学习传承不再是枯燥的任务,自然能吸引更多人愿意沉下心来接续技艺。
实践团接受清涧县电视台采访时称,清涧文化馆充满生活气息与文化活力,非遗是陕北的重要文化元素,传承人现场展示,使文化更具直观性。如今,非遗已成为清涧的本土名片,吸引了众多游客,带动了当地餐饮、住宿等产业的蓬勃发展。
在此次实践活动中,实践团成员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从前期筹备到活动执行,再到宣传推广,每一个环节都积极参与、全力以赴。清涧县文化馆黄馆长在采访中表示:“宁夏大学‘π链非遗’兴乡团的实践活动非常有意义,他们为清涧的非遗传承和乡村振兴带来了新的思路和方法。希望更多的青年能参与到非遗保护和传承中来,让我们的传统文化焕发出新的生机。”青年们不仅是非遗的传承者,更是创新发展的推动者。在文化与旅游深度融合的背景下,青年将继续为非遗传承和乡村振兴贡献力量。
图为实践团与非遗传承人们的合照。张宇如 供图
撰文 | 吴怡静 杨静
图片 | 张宇如 杨静
审核 | 吴怡静 邸悦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胡译玄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