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银非遗焕新记:广西师大学子深入融水的探索之旅

发布时间:2025-08-30 22:30   来源:大学生云报 | 谢心怡 石诗琪 管金秋   阅读 9.4千+一键复制本页标题和网址

新闻报道

大学生云报8月31日讯(通讯员 谢心怡 石诗琪 管金秋)仲夏七月,一场关于苗族银饰的非遗探寻之旅在柳州融水苗族自治县拉开帷幕。7月7日至14日,广西师范大学“寻苗疆银彩,探非遗匠心”实践队带着对传统文化的好奇与思考,开启为期一周的“三下乡”调研。他们穿梭于文化馆的课堂、非遗工坊的工作台、景区的银饰店铺,用脚步丈量苗银传承的脉络,在对话与观察中,挖掘这门古老技艺在当代的生存现状——既有创新探索的微光,也藏着亟待破解的难题。 走进融水县文化馆的“苗山美”暑期银饰培训班,孩子们专注的眼神格外动人。实践队员们和孩子们一起拿起工具,体验穿珠、粘贴等基础工序,指尖触碰间,感受苗银工艺的细腻。“我们想通过这些简单的操作,让孩子从小接触本土文化。”培训教师的话语里满是期待,可谈及传承困境,他也面露难色:短期课程只能浅尝辄止,熔银、锻打等核心技艺难以触及;没有适配儿童的教材与工具,系统教学更是无从谈起,“怕再过些年,愿意学、能学会的年轻人就更少了”。

图为实践队员教小朋友制作苗艺挂件

在“一家饰品”有限公司的工作室里,工匠们演示的银环制作,让队员们刷新了对“简单”的认知。看似只是弯折银条,却要反复调整力度,才能让每一圈弧度都完美对称。“现在年轻人喜欢民族风,但纯手工的效率实在跟不上。”公司负责人指着工作台无奈道,一名工匠一天最多做几十个基础配件,再加上银料价格持续上涨,成本压力越来越大。为了让苗银“出圈”,他们尝试过线上销售,可如何在保留手工温度的同时打造爆款、建立品牌,仍是横在面前的一道坎。

图为实践团队参观制作银饰的一家饰品有限公司

梦呜苗寨景区里,身着苗族服饰、佩戴银饰的游客随处可见,银饰碰撞的清脆声响成了景区的“背景音”。“拍照特别出片,民族感拉满!”来自广东的游客陈小姐晃了晃手腕上的银镯子,可当被问起镯子上蝴蝶纹的寓意时,她却摇了摇头。另一位买了小鱼银吊坠的刘先生,也只知道“做工好看”,对背后数十道制作工序一无所知。

在景区的银饰店铺,店主的话更直接:“旺季靠游客撑着,淡季基本没生意。手工银饰定价高,很多人嫌贵,买回去也只是当个摆设,没人问背后的故事。” 而在苗族非遗体验馆,另一番景象引人深思。馆内陈列的银饰精品,每一件都镌刻着苗族的迁徙历史与生活智慧——有的纹样源自“蝴蝶妈妈”创世传说,有的造型记录着农耕场景,堪称“行走的苗族文化史”。可如今,这里却鲜少有人问津。“除了本地人和少数研究者,游客很少来。就算来了,也只是走马观花看个新鲜。”工作人员的话语里,满是对文化“遇冷”的惋惜。 如何让苗银这颗非遗明珠,在新时代重新焕发光彩?

图为实践队员采访银饰旅拍店铺老板

调研中,不同身份的受访者给出了各自的答案。文化馆工作人员认为,传承的根基在教育:“把苗银的故事、工艺融入中小学地方课,让孩子从小就懂这门文化,才能留住传承的火种。”企业负责人则更关注市场:“得在传统和创新间找平衡,比如设计更日常的款式,再拓宽线上渠道,让苗银走进年轻人的生活。”非遗传承人最牵挂的,是“手艺有人接”:“希望有更多年轻人愿意沉下心来学,别让老祖宗的手艺断了代。” 实践队员们也有自己的思考:“旅游场景是传播苗银文化的好机会。比如游客戴银饰拍照时,有人讲解纹样寓意;买银饰时,附赠一张工艺介绍卡。让大家从‘买个纪念品’变成‘懂一门文化’,苗银才能真正‘活’起来。” 据了解,此次调研中,实践队收集了大量一手资料。

接下来,他们将整理形成调研报告,希望能为苗银非遗的传承与发展,贡献一份青年力量。或许,这场由学子们开启的探索之旅,会成为苗银焕发新生的一个小小起点。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赖思宇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

306 赞
  • 相关新闻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