塔里木大学农学院 “三下乡”:躬耕南疆沃土,以科技赋能复播玉米产业发展

发布时间:2025-08-30 23:52   来源:大学生云报 | 韩万东 马万兴   阅读 8.0千+一键复制本页标题和网址

报告总结

2025年7月2日至8月30日,塔里木大学农学院 “躬耕沃土,‘玉’见未来” 基层服务践行团,奔赴阿拉尔市九团、塔里木大学北二干实验站等地,开展以复播玉米高产理论与技术为核心的系列实践活动。团队10名成员在罗新宁老师和王进斌老师的专业指导下,将课堂理论知识与乡村生产实践深度融合,通过考察调研、样本采集、技术分析等多元行动,为破解南疆复播玉米种植难题、提升作物产量、助力农户增收贡献青春力量。

▲图为塔里木大学农学院三下乡出征仪式

深入考察,探索免耕复播玉米的节水高效优势

8 月 13 日,实践团队首先来到塔里木大学北二干实验站11号地玉米示范田,开展复播玉米植株取样工作。作为解析南疆复播玉米生长现状的关键环节,取样过程需严格遵循科学规范,确保数据的准确性与代表性。

在王进斌老师的现场指导下,团队成员首先明确了取样标准:选取不同生长区域、不同生长状态的玉米植株作为样本,避免因单一区域或单一长势取样导致的数据偏差。成员们携带卷尺、标签纸、采样袋等工具,分工协作开展操作——有的测量玉米株高、茎粗,记录叶片数量与展开度;通过分析植株的叶绿素含量、干物质积累量、根系活力等指标,为研究复播玉米在南疆气候条件下的生长规律、养分吸收特点提供第一手科学数据,也为后续针对性优化种植技术、应对生长挑战提供依据。团队成员孙问娜在取样后表示:“以前在课本上学过‘样本代表性’的理论,但直到亲手操作才明白,每一个取样细节都可能影响后续研究结果,科学实践容不得半点马虎。”

▲图为团队成员测量植株数据

对比分析,挖掘翻耕复播玉米的产量提升潜力

在完成免耕复播玉米考察后,团队紧接着前往阿拉尔市九团三连另一块翻耕复播玉米示范田,开展对比考察。

进入翻耕示范田,团队成员首先观察土壤状况:翻耕后的土壤颗粒均匀,透气性良好,玉米根系能更轻松地向深层土壤延伸。王进斌老师带领成员们选取典型植株,挖掘根系进行对比—— 翻耕地块的玉米根系更发达,须根数量更多、分布更深,这为植株吸收深层土壤水分和养分提供了优势。同时,团队还记录了玉米的分蘖数、叶片光合作用效率等指标。

▲图为王进斌老师带领学生田间施肥

此次玉米示范田考察调研,既是塔里木大学农学院 “课堂-实践” 双向赋能体系的生动实践,也为复播玉米技术的进一步推广积累了宝贵经验。未来,“躬耕沃土,‘玉’见未来” 实践团队将继续在王进斌老师等专家的指导下,深化复播玉米相关研究,推动更多农业科技成果从实验室走向田间地头,为农业发展注入青春动能。

为期45天的“三下乡”社会实践,是一次从“课堂到田间” 的深刻蜕变,也是一场“理论到实践”的生动修行。团队围绕复播玉米开展的取样、考察工作,不仅为南疆复播玉米产业发展积累了宝贵的实践数据,更让每一位成员对农业科技的价值、基层农业的需求有了全新认识。

▲图为王进斌老师为团队成员讲解复播玉米种植技术

从最初面对田间作物时的“纸上谈兵”,到后来能独立完成样本采集、技术分析;从对复播技术的模糊认知,到能清晰对比免耕与翻耕模式的优劣——每一点进步,都离不开罗新宁老师和王进斌老师的专业指导,更离不开基层地块里的“实践课堂”。团队成员深刻体会到,农业科技不是实验室里的冰冷数据,而是能让土地增产、让农户增收的“金钥匙”;“三下乡”也不是简单的“体验之旅”,而是高校学子用专业知识服务社会、扎根基层的“责任之旅”。

▲图为团队成员合影

复播玉米作为缓解南疆粮棉争地矛盾、保障粮食安全的“压舱石”,其产业发展关乎区域农业稳定与农户生计。此次实践让我们明白,作为农业专业的大学生,未来不仅要学好课堂知识,更要多走进田间地头,把论文写在祖国的大地上,让更多农业科技成果从实验室走向生产一线。未来,团队将继续以“躬耕者” 的姿态,在农业助力乡村振兴的道路上坚定前行,用青春与专业为基层发展注入更多动能。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韩万东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

259 赞
  • 相关新闻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