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云报8月31日讯(通讯员 谢心怡 石诗琪 管金秋)七月的融水苗族自治县,青山环绕间透着浓郁的民族风情。7 月 7 日至 14 日,广西师范大学 “寻苗疆银彩,探非遗匠心” 实践队在此开启了为期一周的 “三下乡” 调研,他们以实地走访、深度访谈、亲身体验的方式,走进苗族银饰的世界,探寻这门古老非遗在当代社会的传承困境与破局方向。
在融水县文化馆,“苗山美” 暑期银饰培训班里暖意融融。实践队员们围在孩子们身边,一同拿起细小的银饰配件,专注地学习穿珠、粘贴技艺。指尖与银饰的触碰,让孩子们直观感受到传统工艺的精致,也让队员们看到了非遗传承的潜在火种。“我们希望通过这些简单的手工操作,在孩子心里种下热爱本土文化的种子。” 培训教师的话语满是期许,但随后的话语却透露出担忧:受限于短期课程时长,熔银、锻打等银饰制作核心技艺无法向孩子们传授,且目前缺乏专门为儿童设计的工具与教材,系统的技艺传承难以推进,“长此以往,苗银技艺恐面临断层风险”。
图为实践队员教小朋友制作苗艺挂件
离开文化馆,实践队来到 “一家饰品” 有限公司的工作室。工匠们现场演示基础银环的制作过程,看似轻松的银条弯折动作,实则需要精准把控力度,才能保证银环弧度均匀、线条流畅。这一幕,让队员们深刻体会到苗银制作 “看似简单,实则不易”。公司负责人介绍,为了让苗银被更多年轻人知晓,团队尝试通过线上平台拓展销售渠道,但困难重重:纯手工制作效率极低,一名工匠一天最多只能完成几十个基础配件;加之银料价格持续上涨,生产成本不断攀升。“如何在坚守手工制作温度与独特性的同时,满足市场需求、打造有辨识度的苗银品牌,是我们一直面临的难题。” 负责人无奈地说。
图为实践团队参观制作银饰的一家饰品有限公司
梦呜苗寨景区是实践队调研的第三站。在这里,佩戴着苗族银饰的游客成为景区里一道靓丽的风景线,银饰碰撞发出的清脆声响,为景区增添了别样的民族韵味。实践队员随机采访了几位游客,来自广东的陈小姐兴奋地展示着自己手腕上的银镯子:“银饰特别好看,戴着拍照很有民族感。” 但当被问及镯子上蝴蝶纹所蕴含的 “蝴蝶妈妈” 创世神话寓意时,陈小姐却摇了摇头,表示并不了解。另一位购买了小鱼造型银吊坠的刘先生,虽对银饰的精致做工赞不绝口,却不知道这件银饰背后要经过熔银、锻打、錾刻、焊接等数十道繁复工序。
景区内的银饰店铺与苗族非遗体验馆,更让队员们感受到文化与市场之间的割裂。银饰店铺店主坦言,店铺生意高度依赖旅游旺季与民族节日,“一到淡季,店里就格外冷清”;同时,纯手工制作带来的高成本导致银饰定价较高,许多消费者望而却步,多数游客购买银饰只是作为旅游纪念品或拍照道具,很少主动了解其背后的文化故事。而在苗族非遗体验馆,馆内陈列的银饰精品承载着苗族迁徙历史、农耕生活记忆与独特宇宙观,堪称苗族的 “无字史诗”,却因宣传不足、文化解读缺失,鲜少有游客驻足。“除了本地苗族同胞和少数文化研究者,普通游客很少会专门来这里参观,更别说读懂银饰里的文化内涵了。” 场馆工作人员的话语中满是惋惜。
图为实践队员采访银饰旅拍店铺老板
如何让苗族银饰摆脱传承困境,在新时代焕发生机?调研过程中,不同群体给出了各自的见解。文化馆工作人员认为,应将苗族银饰文化融入中小学地方课程,从教育入手,培育非遗传承的土壤;企业负责人则强调,要在传统技艺与现代审美间找到平衡点,设计更符合年轻人日常佩戴需求的银饰款式,并进一步拓宽线上销售渠道;非遗传承人最关心的则是 “后继有人”,“希望能有更多年轻人愿意静下心来,认真学习苗银制作技艺,让老祖宗留下的手艺得以延续”。
实践队员们也结合调研所见所闻,提出了自己的建议:在旅游场景中加强苗族银饰文化解读,比如为佩戴银饰拍照的游客讲解纹样寓意,在销售银饰时附赠介绍工艺与文化背景的卡片,让游客从 “单纯欣赏外观” 转变为 “深入了解文化”,真正实现苗银从 “纪念品” 到 “文化载体” 的转变。
据悉,此次调研中,实践队收集了大量一手资料。后续,他们将对这些资料进行整理分析,形成详实的调研报告,为苗族银饰非遗的可持续传承与发展贡献青年智慧。这场充满意义的调研之旅,不仅让实践队员们深入了解了苗族银饰文化,也为这门古老非遗的焕新发展注入了新的可能。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赖思宇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