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随着进藏游客不断增多、乡村振兴战略逐步推进,普通话已成为西藏群众参与社会交往、融入发展大局的重要工具。为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的“加大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推广力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近日,中国药科大学国际医药商学院“华夏同音”社会实践团队前往西藏那曲、日喀则等地开展普通话推广普及实践活动。推普团队针对不同人群制定差异化的推普计划,结合医药健康特色和“推普技能+”宗旨,为乡村振兴战略的落实贡献力量。
课堂里的“双语对话”,让普通话成为启迪孩童的钥匙。
为提升学习兴趣,团队为孩童组设计特色课件:编创融合健康知识的推普歌谣,通过节奏记忆强化语言感知;播放相关短视频,激发学习主动性。课程结束之后,孩子们主动分享学习心得,纷纷表示“要学好普通话,帮爷爷奶奶和游客交流”。这种从“被动接受”到“主动向往”的转变,彰显着语言传递的力量,也见证了推普工作对孩童认知的积极影响。
在日喀则市南木林县卡孜乡古确普村,团队成员扎西卓嘎正以藏汉双语开展教学。她面前的孩子们,多数都对普通话缺乏了解,一部分甚至无法听懂普通话,教学只能从“看图识物”起步。“指着苹果图片先讲藏语,再逐字教普通话发音,反复练习后,孩子们已能清晰跟读。”扎西卓嘎介绍。
▲图为扎西卓嘎在给小朋友们上推普课
那曲市朗桑幼儿园里,次旦玉珍的推普课总是伴随着笑声。面对听不懂全汉语演讲的小朋友,她把成语故事改成“藏汉对照版”:讲解“熟能生巧”时,用藏语讲述“卖油翁倒油”的故事,再引导孩子用普通话复述关键词。“用孩子能理解的方式教学,才能让普通话真正走进他们的世界。”次旦玉珍表示。
家访中的真诚相待,让普通话成为连接心灵的纽带。
在林芝波密县,伟色措姆的推普对象主要是少数民族孤寡老人。实践初期,她就面临双重挑战:长期使用本民族语言的同胞对普通话接受度较低,老人们面对镜头时的拘谨更让教学难以推进。为此,她采用“提前家访”策略,教学前一天到老人家中拜访,增进彼此了解,同步说明教学安排及配合要点。
▲图为伟色措姆在林芝波密县拜访老人
团队成人组课件后半段融入医药健康内容:讲解藏药现代应用、常见药材功效及药食同源等知识,既教“这是青稞”的普通话表达,又普及“青稞具有健脾益胃的功效”的医药知识,用生活中常见的物品打开他们对饮食调理与疾病预防的学习兴趣。这种语言与健康知识结合的教学模式,让老人们不仅掌握简单用语,还学会更多健康常识,以及用智能手机查询天气、健康资讯等,切实感受到语言工具带来的生活便利。
破解村民“零基础”难题,让普通话成为联结民族的桥梁。
在昌都左贡县田妥村,邓增拥措面对的更多是“零基础”村民——部分老人仅能使用方言,教学需从“什么是普通话”讲起。因此,她根据实际情况实施教学。针对一位仅能听懂方言的老人,邓增拥措先用方言阐释学普通话的重要性,再逐步引入普通话词汇。最终,老人不仅理解学习意义,还主动请教基础表达。得益于精准方法,村民学习热情上涨,积极参与互动,原本仅能使用藏语的村民开始尝试简单的普通话对话。
“偶遇内地游客时,看到村民能用普通话介绍青稞、沙棘等特产,我真切体会到普通话作为民族文化桥梁的作用。”邓增拥措如是说。
▲图为邓增拥措为当地居民上课
在这场满载收获与感悟的推普实践中,“华夏同音”团队用耐心架起沟通桥梁,用智慧破解语言壁垒。不仅让普通话在西藏的村寨院落里落地生根,更亲身体会了“推广国家通用语言文字”这一政策的实践意义。他们见证了普通话在促进民族交流、助力乡村发展中的关键作用——当孩子们把“学好普通话”当作志向,当藏族老人能用普通话讲出药材名称与应用,当村民与游客用共通语言畅谈,这些生动场景正是“语言相通则心灵相通”的鲜活注脚,也呼应着推进健康中国建设、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时代号召。
数天的奔走与教学,他们用真诚书写着语言赋能的故事,用行动诠释着青年学子的担当。这种以青年力量推动的语言赋能行动,正让普通话成为西藏群众融入时代发展的“通行证”,为各民族交融共生、共同发展注入持久动力。而这份实践中凝聚的初心与力量,也必将激励更多青年走进基层,成为普通话的推广者、医药知识的宣讲者、民族文化的传播者,让“同音同心”的纽带越系越紧,让共筑中国梦的声音愈发嘹亮。
声明:本文为大学生云报版权文章,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以任何其它方式使用,如需转载请与大学生云报取得联系。
审定:林越妍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