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下乡纪实:予光同行,步履不停

发布时间:2025-08-30 14:55   来源:大学生云报 | 吴诗琪 李文昊 郑浩   阅读 1.2万+一键复制本页标题和网址

报告总结

(通讯员:吴诗琪 )728日,武昌工学院会计学院义务助学社“予光同行”支教队奔赴湖北省孝感市儿童福利院,开展暑期“三下乡”支教活动。此次支教行动旨在培养学生教育情怀,践行社会责任,将对教育事业的热忱带给特殊儿童群体,以实际行动诠释青年担当。

初入特教班:在差异中读懂教育的温度

图为“予光同行”支教队队员陪伴学生一起阅读(摄影:吴诗琪)

在特教班的日子里,志愿者近距离观察着特教老师们的日常:清晨课前的细致清洁,确保孩子们在整洁安全的环境中活动;课堂上反复示范音体美基础知识,用极大的耐心引导孩子们感受美、表达美。这份坚守与付出,让志愿者对“教师”二字有了更厚重的理解。与普通课堂不同,特教班的孩子们有着各自独特的学习节奏与认知特点:有的孩子对声音格外敏感,有的孩子擅长用肢体表达情绪,有的孩子需要更多重复与引导才能理解指令。这让志愿者深刻意识到,教育从不是“一刀切”的标准化输出,而是需要俯下身来,读懂每个孩子的“密码”,在差异中看见每一个独特的灵魂。

接过这份责任,志愿者结合专业所长,为孩子们设计了系列特色课程:奥尔夫律动课上,志愿者巧用身体律动,引导孩子们通过拍手、跺脚、敲击简单乐器等方式,让孩子们在身体的律动中感受音乐的节奏,培养对旋律的敏感度与兴趣。手部舞蹈课上,从简单的“手指操”到灵活的肢体动作,孩子们在一遍遍练习中,不仅锻炼了手指灵活度,更在与同伴的配合中学会了协作。还与社区志愿者一起为孩子们带来科学实验,“美丽的彩虹桥”“帮小兔消“碘”。在这些看似简单的教学中,志愿者们渐渐明白:教育的意义,不在于教会多少复杂的知识,而在于点燃孩子们探索世界的热情,帮助他们更好地认识自己、表达自己。

以教为桥:用专业点亮孩子的潜能

图为“予光同行”支教队队员教授学生奥尔夫节拍操(摄影:吴诗琪)

特殊的日子:红旗飘扬,祝福满盈

在特殊的日子里,家国情怀与生日祝福交织的温暖。支教期间,志愿者恰逢八一建军节。为了让孩子们感受家国情怀,志愿者教唱《强军战歌》,编排了简单的配套舞蹈。当孩子们稚嫩的歌声响起,当孩子们挥舞着手中的五星红旗,跟着旋律摆动身体时,那一刻,教室不再只是学习的场所,更成了红色基因传承的阵地。志愿者们与孩子们一同在歌声中感受家国情怀,在舞蹈中体会责任担当。巧合的是,当天也是福利院孩子的生日。志愿者与福利院的老师、助教员一同布置教室,点上蜡烛,唱起生日歌。看着孩子们闭上眼睛,在烛光中默默许下愿望,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老师们的悉心照料,助教员的耐心陪伴,还有孩子们之间的相互依偎,都让这里成为了一个真正的“家”——一个用爱筑起的家。这个难忘的八一,更在他们心中种下了一颗名为“热爱”的种子——热爱祖国,热爱这片土地上的每一份坚守。

图为“予光同行”支教队队员和特教老师一同教授强军战歌歌曲(摄影:肖俊)

课下时光:在陪伴中收获双向的爱

课堂之外,在陪伴中读懂“双向奔赴”的爱。福利院的操场成为志愿者与孩子们互动交流的重要空间。一同进行羽毛球活动时,感受着孩子们奔跑的活力与热情;夏日午后的打水仗,更是让整个院子都充满了欢乐的尖叫。这些简单的互动,没有刻意的教学目标,却让志愿者与孩子们的心贴得更近。支教的时光短暂如朝露,却在志愿者心中刻下了深深的印记。志愿者曾以为,是志愿者为孩子们带去了知识与陪伴;直到离别时,看到孩子们偷偷塞到志愿者手中的涂鸦画,听到孩子们小声说“哥哥姐姐还会来吗”,才真正明白:爱从来都是双向奔赴的旅程。特教课堂上的每一次耐心引导,课间活动时的每一次开怀大笑,从来都不是单方面的“传授”,而是师生双主体在认知新知的过程中,共同探索、彼此成就的过程。

图为“予光同行”支教队队员和院内教师合影留念

此次暑期“三下乡”支教活动,让武昌工学院“予光同行”支教队深刻感受到了这份支教赋予的责任与份量。志愿者们表示,在未来人生的征途上始终“予光同行”,以青春之力守护每一颗待放的种子,以教育之责托举更多成长的希望,为让每个生命都能绽放独特光彩、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注入青春能量。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吴诗琪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

392 赞
  • 相关新闻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