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大学法学院社会实践团队赴上海精武体育总会开展调研活动

发布时间:2025-08-30 14:03   来源:大学生云报   阅读 2.5千+一键复制本页标题和网址

实践报道

为深入挖掘精武文化的历史底蕴与当代价值,助力百年非遗文化在新时代的传承与创新,2025年8月16日,上海大学法学院的社会实践团队(团队成员包括张盛原、孙宏宇、陈开新、徐竹溪、叶智、叶采诗、颜琳琳)赴上海精武体育总会,与精武体育协会副会长张治中会长、上海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精武文化研究中心”李志茗研究员、精武拳击专业委员会执行主任姚子阳老师、精武体育协会刘文峰老师等领域专家开展面对面访谈,共同探寻精武文化的传承密码。

一、溯源:危难中诞生的强国之魂

“精武的诞生,源于一场民族觉醒的呐喊。” 李志茗研究员开篇便将大家带回那个风雨飘摇的年代。上世纪初,中国深陷鸦片侵蚀与列强鄙夷的双重困境,“东亚病夫” 的标签刺痛着国人神经,苏州河畔的生态污染更让百姓恶疾缠身。在此危急存亡之际,以霍元甲为代表的先进分子深刻认识到:强国必先强民,强民必先强身。

1910 年,霍元甲在上海张园击败外国拳手,打破 “华人羸弱” 的偏见,随后创办武术学堂,提出 “不止强身健体,更要振奋精神” 的理念。霍元甲去世后,陈公哲先生接手精武事业,不仅引入篮球、乒乓球等现代体育项目,更创办精武体育协会,建设精武公园供华人休憩,让 “精武体育” 从武术学堂走向大众生活。从天津到上海,从国内到南洋,精武文化如星火燎原,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地纷纷设立分会,成为海外华人团结自强的精神纽带。

二、深耕:多元 IP 背后的文化基因

走进精武体育总会,壁画上 “精武医疗”“精武教育”“精武美术” 等字样引人注目。李志茗老师介绍:“精武从诞生起就不止于武术,而是多元文化的载体。” 上世纪初,精武学堂便开设英语、音乐课程,成为新式教育的先驱;徐悲鸿为精武作画,迪士尼动画师杨左陶以精武为灵感创作,让精武文化融入艺术领域。

这种多元性更体现在精神内核中。刘文峰老师特别强调:“精武是中国最早倡导男女平等的组织之一,允许女性学习武术,打破了传统武术的性别壁垒。” 而孙中山为《精武本纪》提序、“拳王” 阿里访华首站到访精武的往事,更印证了精武文化 “爱国、修身、正义、助人;乃文乃武,唯精唯一” 十六字箴言的深远影响。如今,全球 83 个精武分会延续着这一精神,每两年举办的国际联谊会成为文化交流的桥梁,连李显龙、小布什等政要都曾发来贺信,形成独特的 “精武外交”。

三、破局:传统与创新的当代探索

“精武的传承,靠的是与时俱进的智慧。” 姚子阳老师以 “精武十套” 为例,解读其传承密码。这套融合南拳北腿的技艺打破传统武术 “师徒相授” 的局限,以标准化、科学化的教学体系实现 “人人可学、老少咸宜”,甚至通过体操形式规避了时代限制,让武术文化得以延续。

如今,精武文化正焕发新活力:与虹口、普陀多所小学合作开展武术进校园活动,入选体育采购白名单;7 月刚落幕的精武动漫展上,13 集《精武志》动漫再现 115 年发展史;拳击项目更因 “拳王阿里访华” 成为中外交流的纽带。这些探索让精武从历史记忆走进当代生活。

四、展望:传承路上的期待与呼唤

谈及当下挑战,张治中会长坦言:“年轻力量的参与至关重要。” 目前精武文化在新媒体传播上仍显薄弱,短视频、公众号运营亟待创新;姚子阳老师则聚焦竞技标准化问题:“跆拳道、空手道能走向世界,中国武术需要更清晰的竞技规则。”

对此,传承者们充满期待:希望年轻人参与新媒体创作,让精武故事通过短视频、漫画触达更多人;探索精武与健身产业的融合,让传统武术走进现代生活;更重要的是守护 “十六字箴言” 的精神内核,让爱国、修身的理念代代相传。

从霍元甲的擂台呐喊到今天的全球文化交流,精武文化早已超越体育范畴,成为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象征。正如访谈中老师们所说:“精武的传承,是每个中国人的责任。” 让我们共同守护这份百年遗产,让精武精神在新时代绽放光芒!(供稿:张盛原、孙宏宇、陈开新、徐竹溪、叶智、叶采诗、颜琳琳)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赵菁华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

84 赞
  • 相关新闻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