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助力百千万:“非遗+民俗+教育”三位一体,华师学子赋能乡村教育

发布时间:2025-08-30 18:41   来源:大学生云报 | 罗俊杰   阅读 1.5万+一键复制本页标题和网址

报告总结

华南师范大学艺乡童行突击队响应广东省“百千万工程”的号召,在郑莹洁、魏聪老师的专业指导下,于8月4日至10日深入东莞市望牛墩社区,为乡村儿童打造沉浸式美育体验,助力乡村美育提质发展。队伍采用“非遗活化+民俗融合+教育赋能”的创新性文化传承模式,依托课堂实践,推动非遗文化活态传承,为乡村文化振兴注入青春动能。

图为实践活动合影

巧手绘七夕,靛蓝染白布

课程伊始,老师为孩子们讲解了牛郎织女的传说和望牛墩七夕贡案传统民俗活动,让孩子们对七夕文化有初步的认识。接着让孩子们亲自参与创作,在白布上认真描画鹊桥、玉兔等七夕主题图案,为古老故事赋予新的青春活力。还有孩子灵机一动,写上经典的七夕诗词,表达出对传统文化的独特理解。孩子们在实践中,对七夕文化中蕴含的美好生活寓意有了更直观深刻的了解。

当孩子们小心翼翼地解开皮筋,展开染布,看见蓝白交织、纹样各异的扎染作品,不由得发出惊叹。“快看!我扎染出来的图案好漂亮!”一个孩子非常自豪地向老师展示自己的作品。孩子们在学习扎染技巧时,不仅惊喜于几何对称的图形之美,更震撼于代代传习的匠人精神。

图为队员非遗课堂讲解

将望牛墩镇本土的七夕贡案民俗文化与国家级非遗扎染技艺融合,让深厚的文化底蕴以具象的方式展现,古老的民俗故事变成了孩子们手中可见可感的作品,通过沉浸式体验课堂推动优秀传统文化创新性传承,增强孩子们对本土文化的认知与认同,助力当地传统民俗文化在青年一代中传播传承。

一压一挑,十字纹里见巧思

让非遗竹编文化走进乡村课堂,孩子们在老师的指导下,亲手尝试压、挑、捆、曲等竹编基本技法。竹条在孩子们手中逐渐变化,从交错的十字变成大网,最后扎成富有岭南特色的龙舟模样。

“原来席子的十字格纹路是这样子来的!”当散乱的竹条被编织到一起,孩子不由得恍然大悟。活动中,孩子们不仅学到了竹编的基本知识,更在分工协作中体会到了传统龙舟文化中蕴含的团结与拼搏精神。

图为非遗课堂展示

将非遗文化转化为适合乡村儿童的教学内容,在亲身经历中实现文化传承和技艺传习。授课老师表示:“我们希望通过这样的课程,让非遗技艺从静态展示走向动态传承,真正在青少年中生根发芽。”

本次美育课堂通过“非遗活化+民俗融合+教育赋能”的创新模式,真正实现了让非遗文化“活”起来,让民俗传承“新”起来,让美育教育“实”起来。队伍因地制宜开发利用美育资源,以更生动、更创新、更深入的方式打开孩子们了解非遗文化、民俗文化的窗口,成功探索出一条将地方文化资源转化为优质美育内容的新路径。在实践中,增强乡村儿童的文化认同,增长孩子们的知识见闻,真正为当地文化传承与乡村教育发展注入了持续的青春能量。(通讯员: 刘心草)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罗俊杰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

517 赞
  • 相关新闻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