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数字科技遇见彝绣针线,共织文化传承新图景——南京大学“指尖筑梦”实践团走进楚雄州彝绣馆

发布时间:2025-08-30 17:39   来源:大学生云报 | 曾赫   阅读 1.7万+一键复制本页标题和网址

新闻报道

2025年8月3日,南京大学“指尖筑梦”实践团深入楚雄彝绣工坊,一场关于代码与针线的邂逅就此展开。在这里,实践团见证了彝绣传承人、全国三八红旗手张丽琼用二十余年光阴,让这项古老技艺在坚守中焕发新生,也找到了科技与非遗共舞的全新可能。

▲图为实践团参观彝绣馆

AI 邂逅老纹样:科技为传统注入新活力

推开彝绣博物馆的门,时光仿佛在清末民初的鹦鹉帽与现代文创包间流转。那些承载着彝族对自然敬畏的太阳、火焰与花朵纹样,是张丽琼口中 “彝绣的魂”。

“AI 能快速生成几十种图案,但最终要靠人来判断与选择。” 张丽琼的话让团队成员深有感触。在尝试用 AI 设计融合企业 LOGO 的彝绣作品时,机器虽在色彩搭配和样式迭代上展现出惊人效率,却总在文化内涵的表达上稍显欠缺,最终还是需要设计师结合传统针法二次创作。这像极了写代码时,机器执行的精准与人类思维的灵动缺一不可。正如张丽琼所说:“AI 永远是工具,真正的温度仍来自绣娘指尖的一针一线。”​

▲图为彝绣馆展览作品

针线缝合尊严:彝绣工坊里的温暖力量

在彝绣馆的绣娘里,有这样一群特别的存在。聋哑绣娘通过手势默契交流针法,轮椅上的绣娘全神贯注地穿针引线,智力障碍的姑娘在绣完一朵花后也会露出腼腆的笑容。

张丽琼告诉团队成员,最初深入村寨时,她发现许多残障人士因缺乏技能困于家中。于是,她带着绣品样本反复沟通,用 “不拖欠一分钱” 的承诺打破信任壁垒。如今,这些特殊绣娘每月能挣到七八百至两千多元,有人第一次把工资交到母亲手里时,全家都落了泪。"绣品谁都能绣,但让她们来绣,就多了一份希望。"张丽琼说,这份坚守让彝绣不仅是文化符号,更成为照亮生活的光。这句话让我们明白,彝绣不仅是门技艺,更是照亮生活的光,这与我们指尖筑梦用技术赋能他人的理念不谋而合。

▲图为公司帮扶残障人士概览

从大山到央视:彝绣架起民族联结之桥

二十年前,张丽琼带着彝绣走南闯北积累口碑;如今,短视频和央视镜头让彝绣之美被更多人看见。“以前是我们找市场,现在是市场找我们。” 她的话语中满是自豪。从腾讯公司的定制订单到高校的新生礼服,彝绣已成为跨越地域的文化使者。

更让团队成员惊喜的是,这项源于彝族的技艺,早已成为多民族共舞的舞台。张丽琼的弟子里,有汉族姑娘、白族大姐,还有来自青海的藏族绣娘。不同民族的审美碰撞出新奇纹样:藏族的祥云与彝族的火焰纹共绘于一方绣布,恰似不同文化在交流中绽放光彩。“绣娘不分民族,针线能把大家的心缝在一起。”

▲图为彝绣馆相关作品

文旅融合:让彝绣成为行走的文化名片

在楚雄的旅游线路上,彝绣博物馆成了必打卡地。游客们不仅能欣赏百年藏品,还能跟着绣娘学绣一朵山茶花,带走一件融入现代设计的绣品。“让游客带走的不只是商品,更是一段文化记忆。” 张丽琼正推动彝绣与乡村旅游结合,让绣娘在家门口对接市场,也让更多人在一针一线中读懂彝族文化。

▲图为实践团与张丽琼合影

此次楚雄之行,实践团看到了张丽琼用坚守与创新书写的彝绣故事。从非遗保护到社会帮扶,从传统坚守到创新突破,彝绣的过去与未来在她的手中交织。正如她常说的:“针线会老,但文化的生命力,永远在创新中生长。” 当古老的纹样遇上年轻的灵魂,当山间的绣娘连上广阔的互联网,彝绣正以更温暖的姿态走向远方。

撰文 | 吴越

图片 | 谢欣

审核 | 黄晨 曾赫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曾赫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

581 赞
  • 相关新闻
    为你推荐